1.患者男, 32岁 8月 22日因“发热伴脘痞腹 胀 4天”为主诉就诊五天前外出途中淋雨,次日发热 微恶寒 .头身疼痛就诊时则但热不寒,热高时出汗, 汗出则热减,继而复热,口渴不多饮,脘痞烦闷,泛恶欲吐,舌红,舌苔黄腻,脉濡数请试对本例作出辨证辨证分析 .拟出治法和选用方剂辨证分型:湿热并重,困阻中焦辨证分析:患者暑天外出途中淋雨,暑热与雨湿交蒸,感受暑湿之邪而患暑 湿初起发热微恶寒 .头身疼痛,为暑湿郁表湿渐化热,热蒸湿动,湿遏热伏,气机不畅,故 继则但热不寒,热高时出汗,汗出则热减,继而复热;口渴不多饮,脘痞腹胀,泛 恶欲吐,为湿渐化热,遏伏中焦之候;舌红,舌苔黄腻,脉濡数等,也为湿热并重 之象治法:辛开苦降,燥湿泄热方剂:王氏连朴饮2. 患者女, 15岁, 4月 3日因“发热 5天”为主诉来诊患者 6天前出现 发热,微恶寒 ,口微渴 ,无汗自服“感冒灵”后出汗 ,恶寒消失 ,但身热更 甚,口渴而欲饮,大汗,舌质红,苔薄黄干燥苔黄燥,脉数请试对本例作出辨 证、辨证分析、拟出治法和选用方剂辨证分型:热入气分,邪热犯胃辨证分析:本例发于春末夏初之际,初起为风温病邪侵犯肌表,故出现发热 . 微恶寒 .口微渴 . 无汗等卫分症状。
邪热传入气分,胃津受灼,故有恶寒消失,但身热更甚, 口渴而欲饮,大汗,舌质红,苔薄黄干燥苔黄燥,脉数等表现治法:清热生津方剂:白虎汤3. 丁 xx ,女性, 4岁主诉:(其母代诉)发热,咳嗽 3天,伴喘促一天病史:患孩发热 3天,初起微热,咳嗽鼻塞,在当地就诊,诊为“上感” ,曾服 西药,效果欠佳第三天发热较甚,体温39°C,咳嗽加剧,呼吸喘促,痰粘难以咯出, 汗多,口渴欲饮,不能安睡,呕吐 3次,为胃内容物,腹泻3次,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微干,脉滑数诊断:风温辨证:邪在气分,肺胃热盛,肠热下利分析:本病发于春季,且初起邪袭肺卫表证,符合风温发病特点第3天便见邪 传气分,肺胃热盛,肺气失宣,邪热煎液为痰,又伤胃津,故见高热,咳喘,痰粘难以咯 出,汗多,渴欲饮水;肺胃热盛,上扰心神,故不能安睡;风热扰胃, 胃失和降,上逆而 呕吐;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下移大肠故下利,小便短赤,舌尖红,苔微黄干,脉滑数均 是邪入气分,里热伤津之象治法:肺胃两清,佐以清肠止利,化痰止咳方药:白虎汤,麻杏石甘汤,葛根芩连汤加减处方:生石膏 20g (先煎) 知母 10g 麻黄 3g 北杏 6g 鱼腥草 12g 芦根 15g 天竺黄 10g 葛根 10g 黄连 6g 竹茹 9g 甘草 3g 上下午各一剂,并送服猴枣散 1支4. 张 xx ,男性, 48岁。
病史:患者于2月 13日起病,开始见发热,恶寒,头痛咽痛,伴呕吐两次,呕吐 物为胃内容物,诊其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略数 2月 18日发热增高,体温达 39.5°C,并见心烦,口渴,便秘,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2月21 日发现 神识不清,间有烦躁不安,发热在37.8-38.5C之间,以下午及夜间增高,舌绛,苔少, 脉弦细数诊断:风温辨证:由卫分进入气分,深入营分分析:患者发病于 2月 13日,正是风温病好发季节,为感受风热病邪而致病 本病例可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阶段:2月 13日 ~2月 18日为邪在卫分第二阶段:2月 18日 ~2月 2 1日为邪入气分,其病位以肺胃为主,兼手阳明大 肠第三阶段:2月 21日以后,风热病邪由气分进入营分,热灼营阴,心神被扰治 法:清营泄热,清心开窍方药:可选用清营汤,酌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或至宝丹:水 牛角(先煎) 30生地 15 玄参 15 竹叶心 15 麦冬 10 丹参 15 黄连 6 银花 15连 翘 15另取安宫牛黄丸一个,融化鼻饲5. 李 xx ,男性, 48岁患者于3月 20日,因出差返穗,旅途疲劳,回家当晚 开始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自服复方感冒灵,未见好转。
3月 22日来诊,发热, 体温 39C ,头痛面赤,汗出,咳嗽频频,口渴欲饮,痰黄稠,难以咯出, 呼吸短促, 右 胸疼痛,大便三天未解,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体检摘要:T39C,P105/分,右下肺呼吸音减弱WBC18.2xlO9/L,胸透:右下肺可见炎性病灶,呈片状 模糊阴影,诊为:右下肺炎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 药) 诊断:风温辨证:肺热腑实分析:本病发于春季,初起见肺卫表证,继则出现高热,头痛面赤,汗出,口渴欲 饮,苔黄,脉数的气分证;因邪热壅肺,肺气不宣,故见咳嗽,胸痛气促,咯痰黄稠等 症肺与大肠互为表里, 邪壅于肺, 肺气不降, 则腑气不通, 传导失司, 致大便三 日未解治法: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佐以通腑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宣白承气汤、千斤苇茎汤加减 : 麻黄(后下) 6 北杏仁 10生石膏 30 生大黄(后下) 6 苇茎 30 冬瓜仁 30 瓜蒌仁 10 生薏仁 30桔梗 10 黄芩 15 鱼腥草 30 甘草 66. 冯某某,女, 52岁,已婚 1991年 7月 17日初诊主诉:发热恶风咳嗽 5天病史慨要:患者 5天前洗澡后受凉起病,初起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痰白, 自服“感冒药”后体温略减,第二天发热又起,渐至 39。
50C ,咳嗽加剧, 咳引胸痛,痰渐转黄稠,疲乏纳呆,欲呕诊时见面色赤垢,痰黄稠带褐,小便黄,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胸部 X 线透视报告:大叶性肺炎并胸膜炎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 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诊断:风温兼湿辨证:邪热壅肺兼痰湿内阻分析:风温多发于冬春两季,但四季可见本例发病虽在 7月 17日,但从其发 病较急,初起以肺卫见证为特征,以肺为病变中心,且见气急痰鸣表现,符合风温特 点患者发病于夏暑雨湿较甚的季节,易兼湿为患, 故除邪热壅肺的表现外, 兼见疲乏, 纳呆, 欲呕, 苔黄腻等 湿的表现故可诊断为风温兼湿, 辨证为邪热壅肺兼痰湿内阻治法:清热宣肺,化痰祛湿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鱼腥草、滑石、生石膏各 30克,浙贝母、栝蒌皮、枇 杷叶、前胡、桔梗、扁豆花各 12克,北杏仁(打)各 10克,丝瓜络 15克,甘草 6 克 256.王某, 39岁,女, 2003年 2月16日首诊主诉:高热 10天病史:患者10前开始发热,高达40.5°C,恶寒,微咳住入广东台山市医院, 经检查右下肺可见团状、斑点状阴影,白血球不高,其它排除登革热、肠伤寒、恙虫 病等传染病,但已用大量抗生素仍未能退热, 4天前会诊,仍 39~40C ,见发热下午 为甚,每天高达 40C ,微微恶寒,少许咳嗽,头痛,口渴心烦,脘痞呕恶, 便溏,肢倦纳呆,舌红苔薄腻,脉滑数。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 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诊断:风温夹湿辨证:邪阻少阳分析:病发春季,初起见肺卫见证,以肺为病变中心,可诊为风温病人生活在 岭南沿海一带,气候潮湿,风热兼湿为患,故病程较长不愈,且见风热兼湿邪阻少阳的 表现治法:清热化湿,和解少阳方药:蒿芩清胆汤加减:青蒿(后下) 15 黄芩 15 法半夏 10 佩兰 12滑石 30 石膏 30 大清叶 20 板蓝根 30 柴胡 10 甘草 6 北杏仁 10枳壳 107. 某某,男性, 16岁,学生首诊日期:2月 18日主诉:因高热、头痛、呕吐 1天,由急诊入院病史简介:患者于本月 16日,外出受凉后出现发热、头痛、微恶寒、口渴、 心烦等,自服“感冒药”治疗未见好转,今起诸症加重,头痛如劈,呕吐频频、有力, 由其家人送来急诊接诊时体温40°C,神情烦躁,面色红赤,头痛难忍,汗出湿衣, 肌肤斑点, 颈项强直, 呼吸气粗, 口渴欲饮, 呕吐时作; 查克氏征 (+), 布氏征 (十 ) , 脑脊液混浊, 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舌红苔黄干, 脉洪 数诊断:春温辨证:气分胃热炽盛,内迫营血,且有动风之势分析:患者发病于春季,初起表里同病,因治疗不当,病情发展,见高热、面色红 赤,头痛难忍,汗出湿衣,口渴欲饮,脉洪数等阳明胃热盛的表现,符合春温起病的特 点,初起即见里热证,发展迅速等。
又因热盛津伤,邪热内迫营血,故见肌肤发斑,颈 项强直可知有动风之势;面色红赤,头痛难忍,舌红苔黄均为胃热炽盛之征象治则:清气泄热,凉血化斑,佐以熄风方药:化斑汤加减处方:水牛角 (先煎 )30g ,玄参 15g ,生石膏 (先煎 )30g ,知母 12g ,大青 叶 30 g ,葛根 30 g ,芦根 15g ,钩藤 (后下 )12g ,蚤休 15g ,地龙 10g ,姜竹 茄10g,甘草6g清水800ml煎取200ml,分2次温服,每日2剂8. 某,男性, 16岁,学生首诊日期: 2月 24日主诉:发热、头痛、便秘,尿赤痛 5天病史简介:患者 5天前出现发热, T 39°C,头痛,心烦,尿黄服“凉茶”不见效果而求诊诊时见发热39.2°C,头痛,烦 热,口渴咽燥,腹胀满,腹痛拒按,小便短赤涩痛,大便 5天未解,舌红苔焦,脉弦数诊断:春温辨证:热结肠腑,兼小肠热盛分析:病发于春季,初起即见里热证候,符合春温的发病特点故可诊断为春 温诊时见发热、头痛,烦热,口渴咽燥,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 5天未解,舌红苔 焦, 脉弦数等阳明腑实证, 兼见小便短赤涩痛等小肠热盛症, 故可辨证为热结肠腑, 兼小肠热盛。
治则:攻下泄热兼清小肠之热方药:导赤承气汤加减处方:赤芍12生地15生大黄9(后下)黄连6黄柏15芒硝(冲)6玄参 15 麦冬 10 车前草 30 甘草 69. 姓名:黄某性别:女年龄:40岁首诊日期: 2月 3日主诉:高热 15天病史简介:患者因患白血病 2年,近 15天高热不退,微寒热甚,口渴心烦, 曾 用西医多种抗感染治疗无效,每天体温均高达39°C以上,每天靠退热药维持曾用补中益气、清 胃泄热等治疗不效而求治诊时见:高热39.5C,夜间热甚,晨起热退,无汗,口干 不欲下咽,困倦懒言,纳可,大便软,小便略赤,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弦细而数诊断:春温辨证:邪留阴分分析:病发于春季,初起即见里热证候,符合春温的发病特点诊时病已 15 天, 阴液亏损较甚,邪伏阴分,故见高热39.5C,夜间热甚,晨起热退,无汗,口干不欲下 咽,困倦懒言,纳可,大便软,小便略赤,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弦细而数治则:滋阴透热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后下) 10 鳖甲(先煎) 30 丹皮 6 花粉 12柴胡 10 黄芩 12 地骨皮 30 知母 12 山萸肉 15 麦冬 12 甘草 6西洋参(另炖兑服) 10 一天一剂。
10. 姓名:林某某性别:女年龄: 44岁首诊日期: 2月 23日主诉:发热 25天病史简介:患者因患白血病 2年,近 25天高热不退,口渴心烦,曾用多种抗感 染治疗,近日每天体温37~38°C,胸痛、时有心悸,纳呆,形消神倦,时见筋惕肉润,甚则瘛疭,舌 红绛少津,苔少,脉细促诊断:春温辨证:阴虚风动分析:病发于春季,初起即见里热证候,符合春温的发病特点诊时病已 25 天, 阴液亏损较甚,肾阴亏损,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故见每天体温37~38C,胸痛、时有 心悸, 纳呆, 形消神倦, 时见筋惕肉润, 甚则瘛疭, 舌红绛少津, 苔少,脉细促等 表现治则:滋阴息风方药:大定风珠加减:生龟板(先煎) 、生牡蛎(先煎) 、生鳖甲(先煎) 30 , 生白芍、生地、山萸肉 15 麦冬 12 , 五味子、甘草 6 ,药水冲鸡子黄一枚, 西 洋参(另炖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