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4850523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欲 欣然 念 遂 寝 相与 闲人等。2、领略文中月色之美,学习作者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说明文言字词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和基础,是正确理解意思的保证。所以作为本课的一个重点。本文的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不管是从语言的表达还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都有很大的价值。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听读训练记承天寺夜游。训练听读和概括能力(二)、背景导读:作者简介苏轼:字

2、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他是北宋文坛上的领袖人物之一,在文学领域里取得极高的成就。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了豪放词风。(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苏轼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苏轼是一位著名文学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背景介绍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难容朝廷。因作诗有谤朝廷之意,下狱。出狱后,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作者在这种心情下,写出这篇字简意深的短文。说明设计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 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感情。注意句子的停顿和节奏,适当地在书

3、上做标注,还有朗读时情感的把握。说明设计这一环节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基调。2组织学生朗读: 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集体读。说明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感知。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个读、小组读集体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四)、读译,欣赏:重点字词解释说明为翻译句子铺设平台,解决教学重点。小组讨论,合译课文,指名译,交流。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画面、音乐进

4、一步感受这篇美文的意境。说明这一环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自己喜欢的句子,想象,感受到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理解比喻的作用,完成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五)、品味:1、文中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说明把握课文内容,在分析中完成背诵。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样的景物特征,怎样描写的?说明 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高超。从而完成教学重点。3、揣摩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明以上环节围绕教学难点设计,教师的设问及同学的质疑,有助于对作者心境的体会,落实了教学难点。(六)、训练:描写月夜美景。1、抓住景物

5、的特征;2、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3、“一切景语皆情语”,注意情景交融,可直接抒情,也可含蓄表达。说明这一环节是考查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掌握情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板书设计: 叙事寺庭散步 写景月色如水 乐观旷达 情 闲人教学反思:对于文言文教学,注重诵读和积累,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在本节课我作了以下的设计:诵读积累文言字词感悟月色之美拓展。重点体现在诵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听读、有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朗读是成功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