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4840480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月13日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目标:1、在标记符号中积累字词;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3、在反复品读中鉴赏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教学过程一备二备一、导入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二、介绍左传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它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三、熟读课文。1、自由朗读,标出注音。2、指名一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3、师范读。4、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准语气。诵读指导:这个板块的名称为“因声求气”,所以必修以“读”为重点,以“读”为主要手段。“熟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这篇文

2、章主要以对话为主,所以诵读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话的诵读。1、读准字音。 生字:函(hn)陵 氾(fn)南佚(y)缒(zhu)阙(ju)秦 逢(png)孙 通假字: 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2、读准句读例一: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例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设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例三:因人之力/

3、而取敝之。 “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3、读出语气例:教材P96“文本研习”第3题。“国危矣”,“矣”适度重读,并适当延长,突出形势危急,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也”“矣”轻读,“也矣”适度重读,全句要表现出烛之武的委屈与牢骚。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晋秦围郑临危受命智退秦师晋师撤离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在标记符号中积累字词。1、 学生自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提醒学生用符号标注,不懂的地方要划出来:通假字用“”,词类活用用“”,古今异义用“”,一词多义用“”,句式倒装用“ ”。2、 小组合作学

4、习。把不懂的地方拿出来讨论。3、 教师答疑。补充知识点。4、 翻译重点语句5、学生归纳本课文言字词和句式,写在活页本上。(1)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2)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远方,边远的地方)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臣之壮也(壮年)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3)特殊句式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

5、南(介词)介词结构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宾语前置:何厌之有(有何厌)第三课时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鉴赏形象。一、 文本研习1、 研读第一节(1)文章题目为烛之武退秦师,那么烛之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使秦营的?(2)齐读第一小节,概括第一节内容。明确:晋秦围郑的原因和军队驻扎情况。(3)从短短25个字当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明确: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此次战役跟秦国关系不大。“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也让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2、 研读第二节(1)第二节涉及哪几个人

6、物?各有怎样的表现?佚之狐荐烛之武辞郑 伯责(2)“若使烛之武退秦师,师必退”,一个“必”字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明确:A 写出了佚之狐的自信和胸有成竹,说明他对烛之武非常理解并确定他能智退秦师;B 未见其人,先闻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3)作为一个读书人,能被重用是其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个时候烛之武却要推辞,为什么?资料链接:烛之武,考城人也, 圉正(y、养马的长官),三朝老臣,不得升官,年愈七十,须发皆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4)郑伯又是如何劝说的? 明确:先是自我检讨,动之以情;接着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对烛之武动之以理。请同学分角色朗

7、读,读出人物的语气。3、研读秦晋退师局部。(1)烛之武答应了吗?谈判结果是否如佚之狐所言?找出原文的句子回答。谈判的结果:秦师撤退:1、秦伯快乐;2、与郑国结盟;3、派人保护郑国。(2)讨论最后一段的作用。文章写道这儿应该能够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一段?明确:从另一个方面烘托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成功瓦解了素有“秦晋之好”的两国关系,使秦晋两国同时撤兵,成功地解决了郑国的危机。4、赏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烛之武究竟是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击退秦师的?请同学自由朗读烛之武夜见秦伯时说的一段话。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

8、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5、出示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 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二、分析烛之武形象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义士、勇士、辩士)即使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注重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

9、由。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烛之武是如此。随着时光的流逝,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能够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三、比照阅读,总结左传的特点春秋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记载:春,王正月。夏,狄侵齐。秋,卫杀其大夫元恒及公子瑕。卫侯郑归于卫。晋人、秦人围郑。介人侵萧。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明确:春秋客观记录历史事件,只作大事记式的记录,语言精炼;左传中出现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侧重于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事件的始末,注重对话和行动描写,叙事详细,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四、课后思考:读史能够明智,作为新时代的学子,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附:板书设计:郑 亡 (言于秦)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亡 郑 (害于秦) 晓以利害舍 郑 (利于秦) 诱以利益赐 晋 (负于秦) 挑拨关系肆 晋 (阙于秦) 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8 “君”,6 “郑” 。)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