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物理课后反思集.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4826134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物理课后反思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物理课后反思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物理课后反思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物理课后反思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物理课后反思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物理课后反思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物理课后反思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物理课后反思集9年级上册育才中学9年级组:木合台尔马木提13.1“分子热运动”课后反思: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组成,叫单原子分子。单原子分子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一个分子由一个原子组成的,稀有气体、各种金属、金刚石、石墨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分子的一种特殊形式,原子和分子间没有绝对的界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事实上是由单原子分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是一种特殊的原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和原子没有绝对的界限。所以说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这句话是对的,课本图分子间有引力演示实验没什么不合理的。13.

2、2内能课后反思物体的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微观世界的知识,不像机械能那样直观。内能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物体整体一起运动所具有的能。机械能则是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物体的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学生的感觉就是微粒的运动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动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势能怎么跟温度有关,那是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越高,物体的体积在增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间的距离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间的吸引力在增大,那么微粒的势能自然也在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微粒的动能和势能都相应增大,自然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物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无规

3、则运动具有动能和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具有势能的总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内能,那么物体的内能再多也毫无意义。要充分利用内能,就必须设法改变内能,将内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功和热量是内能改变的量度。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物体吸热或是外界对物体做功,则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热或是物体对外界做功,则物体内能减少。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物体吸热同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或不做功),则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热同时物体对外界做功(或不做功),则物体内能减少;物体吸热同时物体对外界做功或者物体放热同时外界对物体做功,不通过定量计算是不能确定物体内能的增减的。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同时物体吸收了多少热

4、量,则物体内能的增加就是它们的总和,做功和热传递将其它形式的能与内能相互转化。13.3“比热容”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就是通过复习上一课的结论,引出比热容,首先,帮助学生构建比热容的定义、单位、符号、意义。这个过程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基本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练习来巩固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总体上这一节课个人感觉还是成功的,大体上一直是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以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14.1“热机”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上后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5、,如还不能把传统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发挥其最佳效果,对学生能力培养还不够,通过这次督导充分显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以这次检查为动力不断学习,转变课堂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行素质教育,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要积极地去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堂上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索。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到在教学中如何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去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探究。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14.2“热机的效率”课后反思本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启

6、发、引导,比如:通过多媒体投影相关图片、放映相关视频。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14.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前面介绍了电能、机械能、内能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一些探究实验活动中,获得有关能量转化的知识,同时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都伴随着能量的转化。通过学生对一些实例的探讨、分析归纳,认识到各

7、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15.1“两种电荷”课后反思这是一节电学的初始课。 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虽看似浅显,但知识点多,给人凌乱而繁杂之感。而且由于化学知识滞后,学生对摩擦起电的原因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能力不同的原因理解起来都非常困难。因此课堂容量还是不小的。听了同事们的点评,再细细回想本课的过程,我觉得在以下地方可加以改进。 1、导学案的设计:我在设计导学案时,把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时的重点问题写了上去,以至于学生在完成导学案时,绞尽脑汁的想怎样把看到的现象转化成文字,耽误了时间。而实际上,这些

8、问题学生在观察时已经口头回答了,不必写出来,即导学案个别问题指代不明。另外,对于一些不需要背诵的冗长概念,设计成让学生只填写重点词就可以了,也可以节省一部分时间。 2、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对于上面提到的难点,应使用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法,让所有学生都弄明白。 3、小结中的题目设计兼着当堂检测的任务,还应再仔细斟酌。15.2电流和电路课后反思 一、电流与电路是电学的入门,电流的概念比较抽象,讲解时学要用形象的身边的事例(如:水流)类比电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电流,掌握电流。 二、对简单的电路连接及画电路图,采用先教方法再让学生探索,然后教师纠错的教学方法,能起以下几方面作用: 1.能充分曝露学生学

9、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 3.避免学生以为学生内容简单而掉以轻心; 4.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三、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电路元件,使学生充分体现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简单电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学生活用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15.3 串联和并联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一是发现学生上实验课时,学生的动手欲望很强,老师讲多了学生不愿意听。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少讲,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今后我

10、上这一节内容时我就会把前面的自学检测部分溶入到学生设计电路中去,先让学生设计电路,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电路说说它是个什么电路,并说出依据。加深对串、并联电路的理解。 二是发现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较差,导致花的时间长。今后一定要多让学生多做实验。对差点的学生多辅导。 三是实验室的仪器老化,不能满足学生实验要求,达不到实验探究目的。如:让学生接一个串联电路,学生接的是对的,但合上开关大多数都不亮,有的只有一个灯亮。主要原因是电源输出电压过低,调高了又把灯泡烧了。还有的是元件焊接处松动等问题。因此,老师要通过演示来引导学生对串联电路的探究。并希望学校即时解决实验仪器老化等问题。1

11、5.4 电流的测量一课的课后反思 我个人对这节课反思:一、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我做到认真研究教材。二、本节课中首先展示水流带动水车的运动和电荷的课件,引出电流这个概念,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在认识电流大小的现象时,在教学中应用了灯泡的亮暗,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挖

12、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说一下这节课缺憾的地方,在讲解电流这个概念时,讲的太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就去掉电荷这个课件效果可能会更好。电流的自述去掉会更节约时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克服以上反思中的不足,多学习课改理念、大胆创新、灵活的运用教材、多发现利用自己周围的科学课程资源,让其能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以积极地投入到科学课教学之中。15.5“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课后反思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本人在此结合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这堂课的教学实际就探究教学谈几点体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提出“串、并联电路中电流有什么规律”的问题后,引起了学生极大地兴趣,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出现

13、了诸如电流表反向偏转和灯泡不亮等问题。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探究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学生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实验中,有的学生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没有得出完整的结论。正因为如此,探究教学要强调过程,强调学生获得新知的经历和体验。在探究课的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可以允许学生对同一科学问题有不同的猜想和假设,也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和途径,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等多方面进行评价。16.1电压课后反思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

14、,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

15、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16.2“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课后反思本节教学反思,不足之处有: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应当让做得快的小组帮助慢的小组,并在小组之间交流数据,得到更客观的结论;对实验操作要有时间限制,应对学生是否做完实验进行点评;应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才更符合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实验结束后,留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不足,应多让几个小组汇报他们得出的结论,然后再汇总;与学生交流沟通不够充分;板书内容偏少,应加入两个结论,不能只在课件上出示结论。 实验探究课更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16、与探究能力,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都应重视,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新课标的要求。16.3电阻课后反思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平衡与和谐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发展中寻找知识。在这节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康铜和铬铝分别与两个相同的灯泡串联,用导线连接电流表、开头和电源。闭合开关,引导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并分别记下通过康铜和铬铝的电流加以对比。在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记录实验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教学环节中,我是这样引入的:先将十三捆导线摆在学生面前,要它们进行分类,每一捆中都有长短、粗细相同但材料不同的铜线、铝线;材料相同、粗细不同,但长度不同的铜线、铝线;材料相同、长度相同,但粗细不同的铜、铝线;要求同学分好类,发现学生虽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