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资源弘扬民族文化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482132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资源弘扬民族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民俗资源弘扬民族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民俗资源弘扬民族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民俗资源弘扬民族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俗资源弘扬民族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资源弘扬民族文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俗资源弘扬民族文化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简介;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发与利用现况;已取得成果、不足以及改进方案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南京素称六朝胜地,十朝都会,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一组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资源整合与关联开发、南京市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原貌修复、一期工程范围内的南捕厅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保护的主体部分、民俗技艺现场表演与旧时习俗重现、与各大高校实现基地共建,促进文化交流、民俗资源开发利用,硕果累累、开发中的不足以及改进方案等,具体请详见。南京素称六朝胜地,十朝都会,是我国

2、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蕴藏,包孕着南京地区主要是汉族人群的共同心愿特征,代表着南京地区人群参与意识的选择。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属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因地理位置、人口构成、社会形态、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形成独具金陵古都特色的民俗文化。一、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简介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为甘熙之父甘福所造。后经甘熙等续建,占地达12000平方米,由三组五进穿堂式古建筑群组成,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还建有后花园、藏书楼,惜于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现存古建筑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位于南京市南捕厅

3、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这是一组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置身此地,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浓厚的市井生活气息和古代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巧。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于1986年开始筹建,1992年11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它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198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我国南方大城市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巨宅。二、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发与利用现况1.资源整合与关联开发2000年6月,根据国家建设部关于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历史街区保护项目的文件要求,

4、在市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把南捕厅历史街区的保护作为一个整体项目上报国家建设部及省、市建委,并在次年初得了国家建设部的标准,将此项目列入国家财政部2000年度项目,由国家建设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共同下达了项目批文及历史街区专项补助经费。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所述,相关部门现已确定南捕厅街区为南京10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从现状来看,南捕厅巷13、15、17、19号和大板巷40、42、44、46号保存了完整的院落形态,其主要的门厅、轿厅、大厅、后厅、后堂等建筑基本保存完整,街巷布局合理,空间格局有特色,具有整体环境的历史及艺术价值。根据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周边环境,南京市相关部

5、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希望把以甘熙故居为中心,向夫子庙、江南贡院一带扩展,发展成为南京市的城市文化标志金陵历史文化风尚街区。并制定政策明确指出,对其发展的重点应基于两个方面:在街区资源方面充分利用和挖掘南捕厅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协调好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开发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发展方面,联系新的背景条件和周边环境,从城市发展战略和旅游发展战略的层次上进行精心规划,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关系,地方旅游发展与城市旅游战略之间的关系,展示出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地位。2.原貌修复经维修专家发现,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样

6、,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如门楼装饰较素,显得简朴大方,封火墙特别高大注重实用等,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一期工程范围内的南捕厅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保护的主体部分,均为清代中晚期民居建筑,格局完整,保存较好.2002年9月28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动迁和维修,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终于重新向市民开放。2006年5月,甘熙宅第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在南京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甘熙宅第后期修缮及环境治理工程正式启动。2007年6月18日,甘熙宅第主体部分修缮竣工,除原有的南捕厅15、17、19号建筑,又陆续复原了大板巷42、46号,和后花园、津逮楼

7、等建筑,重新开放后的甘熙宅第完整重现了历史原貌。3.民俗技艺现场表演与旧时习俗重现在2002年时,刚开放的民俗博物馆内维修好的三组建筑群内,以清末民国初年为背景,以都市中产阶级居住文化为主题,分别推出了南京传统民居复原陈设、南京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儿童专题陈列、老茶馆和票社等展演展示活动和明清紫砂精萃等临时性展览,让人们感受到老南京悠远的文化韵味。15号东偏院是老茶馆和票社的展览展示。票友者,戏曲之友也。-票友结成的业余演戏团体,素称票社。目前还有定期的票友活动。287南捕厅17号,梦回童年,这里展出的是南京地区传统的工艺、民乐和食俗。这里还摆放有一些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益智游戏,如:九连环、华容道

8、、七巧板、孔明锁及斗草等等。此外,还有伴随了几代中国人成长的读物-小人书。这里所有的玩具和图书都免费向观众开放。在15、17、19三个号的大厅中,17号的大厅造价比较高、工艺较为豪华。在修复时,工作人员仅在上面刷了些清油,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原貌。这里是皮影戏厅。四进和五进是传统民艺和民乐的展示区。民艺厅是五彩斑斓的民间手工艺品的世界,分云锦、刺绣、绒花、民艺结、茶桶、食格、石雕、木雕、花灯、剪纸、民间版画、绣品等十几个专题陈列。目的在于颂扬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以引起全社会对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的重视。4.与各大高校实现基地共建,促进文化交流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作为南京市民俗展示的汇聚地,同时也作为

9、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南京市多所高校进行基地共建,并举办了很多有推广意义的,同时也是弘扬了南京历史民俗文化的大型活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于2003年4月与我校签署了共建协议书,证实称我我校得共建单位。自共建以来,我校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举办了很多大型的民俗民艺推广活动。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很受学生欢迎的民俗民艺进校园活动,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在学生中也掀起了一股民俗热潮。还有个各类型的讲座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些举措以及举办的活动,不仅是对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一种广泛选宣传,这更是对于南京市民俗文化的一种大力推广。三、已取得成果、不足以及改进方案1.民俗资源开发利用,硕果累累如今的熙南里一带街

10、区,已经成为南京市除新街口、夫子庙之后的第三大街区。这是南京市民俗资源的一大汇集地。甘熙故居是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型制最完整的明清传统民居建筑,现有旅客规模近万人次,发展潜力巨大。就民俗博物馆自身而言,各建筑的修复以及场景的重现在不断的增加着游览的人数。而各种各样的合作项目也让民俗馆曾加乐于外界的各种交流与联系。而近两年来,相关的开发部门也已经在甘熙故居周围建立手工艺制作和交易市场。这将是一条类似于北京琉璃厂性质的商业步行街。在形成商业步行街后,牛角铺、银器铺、铜器铺、糕点铺、茶铺、刺绣铺、古玩铺、字画铺、文房四宝铺、颜料铺、乐器铺、布鞋铺、中药铺等中国传统精致手工艺品将云集于此。在这些店铺

11、中,可以展示特色商品,展示制作材料和工艺,并出售制成品。同时,游客也可以亲自参与到制作过程中。如今老字号店铺李顺昌、绿柳居等数十家已经进驻,甘熙故居之南的熙南里正以崭新的面貌举着古风遗韵迎接着各方宾客的到来。2.开发中的不足以及改进方案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虽然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进行了修复与开发,但是还是有很多方面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如民俗技艺的传承问题。民俗馆中很多优秀的老艺人都已年近古稀,但是谁能成为其接班人成了民俗博物馆的新难题。现在已经有很少人对它感兴趣并且能够热爱它学习它。所以,这些宝贵技艺的传承成为一项议题。第二就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内部资金来源有限,而且日常的活动很多,还

12、有民俗馆内众多的老艺人,这也成为如何在开发利用至于进行创收,也成为民俗馆的艰巨任务。综合上述分析,得出四项建议。一是对于民俗老艺人技艺传承问题,可以在博物馆内组建类似于老年大学或少儿艺校之类的学习班。对于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手工技艺可以以授课形式教授给小孩或老人。二是评事街民俗文化旅游一条街联动甘熙故居旅游开发,重点展示南京民俗风情。为了弥补民俗街经营效益不确定性,在再在熙南里一带开辟古旧家具经营与古玩市场,力争成为华东地区古玩的集散地。三是利用甘熙故居已有的小吃文化,结合清真寺,开发回民饮食、特色小吃等,推出品牌,建立民族文化旅游线路,以反映出这里曾经密集居住过的回民及其特有的文化。四是为了尽快收回、维修、使用全部甘熙故居古建筑,为南京增添一处新的文化旅游景点,应对民俗博物馆作大规模扩建。目的是全面开发甘熙故居,以展示中华文化的内涵,把这进而建设成为一个融文物陈列、旅游商贸、娱乐休闲、民俗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民俗文物和民俗事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结晶,通过对民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使人们受到乡土艺术的熏陶,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引导人们树新风、弃陋俗,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参考文献】【1】秦勇.南京民俗、民间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杂谈,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