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4815342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牧童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牧童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牧童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牧童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牧童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牧童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牧童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牧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一、课前三分钟: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二、解释题,知作者1.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感受诗人笔下的童年。我们先来读读单元导读,看看单元导读给我们提出哪些要求?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一首有关牧童

2、的古诗。板书牧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注意,“牧”的左边是“牛”,写的时候要先竖再提。老师:牧童是什么意思(放牛羊的孩子)。谁了解吕岩,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吕岩字洞宾,唐代。传说是八仙之一。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三、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出示诗)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读通诗文,读准诗中的每个字、每个词。师: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 正音:这个 “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过渡:读诗不但要一丝不苟,字

3、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师声配合读。师前四字,生后三字。 3.齐读:四、多诵读悟诗情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有人曾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是诗的翅膀,是诗的灵魂,请同学们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象?汇报交流:谁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生说 (一)师 :从哪句诗感受到的?(草铺横野六七里)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象? 1指名说,“铺”你找得很好,这个“铺”字让你想象到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一个铺字,铺出了草的厚度,真舒服,谁能把这种舒服的感觉读出来?再读这一句还有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学生说道六

4、七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非常广阔,你读读。铺得再广阔些,再读。 3.看着这样的原野,你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词,指名说。(郁郁葱葱绿草如茵 一碧千里 生机盎然)引读: 草地仿佛一块无暇的绿毡,在铺展,生读:草铺横野六七里 郁郁葱葱像碧绿的画卷在铺展,生再读草铺横野六七里 4在这么广阔的草地上,牧童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对,牧童就是这样,在原野上自在地玩,自由地乐。这广阔的原野带给了牧童多少的乐趣啊,一起读读这句。 (二)过渡:一个“铺”字激活了我们想象,再往下读读,让我们再往下读读,我们还看到怎样的画面?生说:师 :从哪句诗感受到的?( 笛弄晚风三四声)师:哪

5、个词激起了你的想象(弄、三四声)。弄是什么意思?诗中弄笛就是(玩弄笛子)师:这是怎样的笛声(断断续续,隐隐约约,不成曲调,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师:这真是“短笛无腔信口吹。”真是三四声吗?与前面哪个词对仗(六七里)师:想象一下笛声和晚风在干什么?(嬉戏,玩耍)笛声戏晚风,晚风戏笛声,与其说是笛声在逗弄晚风,不如说是牧童在逗弄晚风,其实牧童想借笛声来表达什么呢?(愉快,轻松的心情)师:我们从一个弄字上不但能听到声音,还能读懂这个字眼里包含的情趣,想象一下在广阔的原野上牧童还能听到哪些声音。生自由说师:也许我们还能欣赏到一场音乐盛宴呢?谁来给大家读读。指导朗读:笛声高了,引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低了

6、引读让我们再读吕岩的这两句诗,读出牧童的悠闲与自在:(齐读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三)过渡:前面两句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哪个字又激活了你的想象?生说: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请你看看插图,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再读诗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卧: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卧的?他就是这样,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卧就怎么卧,多自在啊,谁读读这句?透过插图和这个卧字,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这么自在的感觉,我们一起在读中享受吧。 老师:读诗一定要联系诗句想象,这样才能进入诗中,进入画面,和诗中的人物,作者在一起,体会他们的心情。

7、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来读这首诗。再次体会牧童的这份悠闲与自在。(音乐起)生齐读全诗师:通过刚才的学,诗人笔下的牧童仿佛就在我们面前闪现。吕岩为什么会写这样的牧童呢?让我们看一下吕岩的资料 吕岩:字洞宾,唐代末年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休闲自在的生活。谁能读出这种渴望。师:这是一幅静中有动的画面,就用我们的朗读把这幅画面展现出来吧。五、背诵默写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的绿草如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多么惬意的画面呢?让我们

8、把这画面记在心间,指生背。师:让我们把这美景流淌在笔尖,请同学们默写古诗。总结:诗人先通过环节描写,再写人物,他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童年生活。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时生活的一个个小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六、小练笔。七、拓展延伸总结:其实,向往这样的生活的又何止吕岩一人呢?让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你),无是亦无非。师:这些诗都是写牧童的。 如果你以后再听到短笛声,你可能会想起一个人(生:吕岩);你可能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牧童,再齐背诵。)师:从此,你对牧童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相信写牧童的诗还会延续,写牧童的歌不会间断。 八、作业 1课外收集以牧童为主题的诗,与同学分享感受。 2.有感情的背诵牧童并默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