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怎样成为了教育家.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4814293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他们怎样成为了教育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他们怎样成为了教育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他们怎样成为了教育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他们怎样成为了教育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他们怎样成为了教育家.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他们怎样成为了教育家著名教育家成功个案及其启示早在1919年,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第一流教育家”的命题。针对常见的“政客的教育家”、“书生的教育家”、“经验的教育家”这3种类型,陶行知认为一流的教育家才是最高尚的。时隔90多年,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出“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造就杰出的教育家,是时代的呼唤,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教育事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之一。什么是一流的杰出的教育家?教育家是如何自主成长、脱颖而出的?如何造就一流的杰出的教育家?重温著名教育家成长轨迹和成功故事,回眸他们的教育实验和改革实践,追寻他们成功的规

2、律和特点,无疑会对我们有重要的启迪。杜威与“杜威学校”。杜威(1859-1952),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在对传统教育批判及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做中学等一系列的教育观点,形成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他强调教育重心应是儿童,而不是教科书,不是教师,这被学术界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是杜威教育理论的实验室,因是杜威创办,也被称之为“杜威学校”。杜威夫人担任校长,扬(F.Young)担任教学监督,杜威的孩子也曾在实验学校学习。杜威在学校中主要进行了学校组织与管理改革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教师管理与师生关系的改革实验等。

3、在组织与管理上,杜威的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小型的、民主合作的社会,并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陶行知与晓庄乡村师范学校。陶行知(1891-1946),我国现代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实践活动,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1917年-1925年为第一阶段,以倡导平民教育为主线。1926年-1933年为第二阶段,以推行乡村教育为主线。第三个阶段是1933年至1946年陶行知先生逝世。这一阶段以民主教育为主线。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是陶行知先生追求新教育理想,实践生活教育思想的开拓性举措,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陶行知认为,过去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成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

4、各的不相闻问”,“所以第一要教育与农业携手”。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将老山改为劳山,将小庄改为晓庄,取劳力上劳心,日出而作之意,晓庄是破晓的晨曦,是中国乡村的新生命。苏霍姆林斯基与帕夫雷什中学。互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在卫国战争期间,苏霍姆林斯基身负重伤。伤愈后作为残废军人复员到地方从事教育工作。他在一所集体农庄十年制学校帕夫雷什中学任教23年,直到1970年去世为止,先后担任教师、教务主任、中学校长。一度担任亚努英里埃斯基地区教育局长后辞职又回到学校。苏霍姆林斯基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实验基地,实践“自己的教育信念”,形成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系。他几

5、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脱离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3个口号: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苏霍姆林斯基以帕夫雷什中学为教育研究基地,为实践他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进行了长达23年的“教育实验”。启示之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什么是教育家?这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杜威、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家的成功个案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家首先是教育改革家,是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是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教育家要有创见、有贡献、有作为、有造诣、有影响,但是,作为教育家最本质的特征是,他们始终是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引领教育改革的潮流。杜威是这样,陶行知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同样如此。他们对教育的

6、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有深刻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敢于与旧教育、与陈腐落后的传统教育决裂,并从本国、本地、本校实际出发,系统地提出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他们勇于实践,勇于实验,在实践、实验过程中,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使之不断丰富、完善,他们著书立说,自成一家,坚持不懈地宣传自己的教育主张,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同,接纳并以此指导教育实践;他们有独立的个性人格,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畏惧退缩,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绝不半途而废。今天,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广大校长和教师,学习杜威,学习陶行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们勇于实践、勇于改革、勇于实验的品格和精

7、神,敢于和应试教育决裂,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为他们幸福人生奠基,为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启示之二:教育家不是培养的,而是一个自主发展过程教育家成长,当然需要外部家庭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机遇等的支持,但是归根到底它是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杜威、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三位教育家成长的外部环境并不优越,他们却能善于转化外部不利成长的因素,在逆境中奋起,在逆境中发展。任何一位教育家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是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个体。他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其他任何组织、任何个人不可替代的,也是不可复制的,他们是自己发

8、展自己、自己战胜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外部的力量,需要接受教育、接受培训,但是,教育家绝不是外部力量可以造就的,也绝不是培养、培训出来的。如果企图通过这样或那样的培养工程来造就一批教育家的话,那就违背了教育家成长的必然规律。古今中外,没有一位教育家是培养、培训出来的。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外部教育因素的作用。教育家的成长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活动,它是个人的社会互动、个人与组织、团队的互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因此,全社会、整个教育系统都应为教育家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发挥社会力量、教育力量,促使他们脱颖而出,激励他们更快更好的发展。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促进他们将可能性因素转化为现

9、实性因素。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外部因素的作用,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条件性因素,若要使这种因素转化,还需要教育家主体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启示之三:教育实验是教育家成长的“转角石”三位著名教育家共同之处是,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实验和教育研究。正是在教育实验中,他们提出了新的教育理论,验证并丰富发展自己的教育理论,从而推动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与此同时教育家自身也得到升华和发展。他们在教育实验过程中,挑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提出并发展自己的教育思想。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在长达8年的教育实验中,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观点。陶行知在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

10、育才学校,新安小学,社会大学过程中,对杜威的教育观点进行了一番改造,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主张,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民主教育、创造教育等思想,形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苏霍姆林斯基正是在帕夫雷什中学长达23年的教育实验中,边工作,边研究,形成了他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爱因斯坦对伽利略发明的自然科学实验方法给予很高评价。他说,“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方法转变到伽利略的思想方法,这种转变成为科学基础的最重要的一块转角石。”同样,教育实验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是教育科学发展的“转角石”,也是教育家成长的“转角石”。启示之四:抗拒诱惑,宁静致远,走自己正确的道路教育家

11、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长期的过程。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耐得寂寞,孜孜以求,绝不轻言放弃;他们拒绝浮躁和诱惑,把名利视为身外之物,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他们绝不轻信盲从,不跪倒在经典和权威面前,不唯书,不唯上,敢于质疑,挑战已有的结论和观点;他们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坚持平和积极的心态,超越时代,超越社会,超越自我,走自己正确的道路。杜威是这样,陶行知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同样如此。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早在1913年,他就自勉并勉励同学,要“及早努力,百折不回,在心中建立真主宰,以防

12、闲伪魔。”在1946年4月,即他逝世前不久他还强调说:“第一流的教授具有两种要素:一、有真知灼见;二、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尤为可贵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精辟地论述了追求真理和参加社会革命之间的关系。他说,“学问不论新旧,只要是追求真理,勇于革命之精神符合。若以学问做买卖,则无论新旧,都有做汉奸之可能。”“一个人在学问上追求真理,则在革命上能杀身成仁。”他教育学生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把“人中人”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是陶行知先生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目标。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现在很多人为了车子、房子等物质的东西奔命,但还是有不少人不去追求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静。”教育家不正是这样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