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及反思.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480758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及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及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 尹亚兰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教学重点: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自主尝试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2、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2、克的认识。(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

3、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3、千克的认识。(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5)板书:1000克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板书 1000克=1千克齐读:1000克=1千克三、练习提升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

4、题。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四、全课总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

5、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

6、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