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教案.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4806360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初中精品教育资料,仅供参考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教案【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主宰:支配。坦荡如砥 :平坦得像磨刀石。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晕圈:模模糊糊的圈。参天:耸入高空。伟岸:魁伟,高直。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秀颀:美而高。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笔名茅盾,生于1896年,1913年考入大学预科,1916年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和翻译。

2、1921年参加共产主义小组,为共产党早期党员,并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同年接编小说月报,该刊自第12卷第1期,内容大加改革,除发表大量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外,并经常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趋向,讨论文学革进的方法,成为现代第一个大型文学刊物,对现代新文学的建设有杰出贡献。1923年在大学教授小说课,还任教于大学等校。1925年8月,与陈云等领导商务印书馆职工罢工,要求承认职工会和改善生活条件,取得基本胜利。年底被选为国民党党部代表、执行委员,1926年赴福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国民党中宣部秘书,3月任国民党党部宣传部部长,北伐时期任中

3、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后又兼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1927年9月后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幻灭等小说,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与鲁迅一起参加组织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完成长篇小说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1936年生活书店出版了他主编的的一日,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抗战爆发后,应生活书店邀请创办文艺阵地杂志,1938年冬,任新疆大学文学院院长,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到重庆,任文化工作者协会常委,皖南事变后,一度赴香港主编笔谈。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回主编文联,并撰写话剧清明前后。1947年到香港任小说月报编委,1949年2月任全国文联副主席、文学改

4、造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在周总理建议下出任我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作家协会主席等职,主持日常工作、出访、写评论、扶持文学新人。在政务繁忙之际,他对文学创作仍念念不忘,曾写成反映新时代干部形象的小说锻炼等。后又着手撰写一部以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黎明,作为子夜的续集,但未发表。他于1981年去世。发表有动摇、追求、文艺阵地、虹、三人行、茅盾散文集等小说和散文著作。小说子夜在建国后曾被拍成电影。3背景链接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写于1941年,是茅盾先生“在西北高

5、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赴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本文散拢结合,线索分明,结构精巧。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首句标其目”,继之,从景、形、神三方面尽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这是漫放;“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这是巧收。再从外形写到气质,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二、文章脉络全文共

6、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二部分(28),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抒写白杨树的“不平凡”。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24),描写黄土高原,交待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第二层(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第三层(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三部分(9),对比楠木,再赞白杨,呼应开头。三、写作方法1、采用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了北方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及其斗争精神。2、词语运用:准确凝练,变化多姿。如写高原之大,用“无边无垠”,写高原之平,用“坦荡如砥”,写高原之色,用“黄绿错综”等。3、中心表达:文章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赞颂了北方军民的斗争精神。4、

7、修辞手法:采用了排比、反问、对比等。如课文第7段采用一组排比反问句,层层深入的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以楠木和白杨树作对比,突出作者的感情。5、写作借鉴:托白杨树之物言作者赞人之情,这是我们在学习写作时要借鉴的。四、问题探究1、关于象征手法。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直接说,而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意义。这种意义不是所描写的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是作者借某一事物所作的联想和寄托。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这与拟人和比喻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首先要认清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作方法,就是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说的象征义;而拟人与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

8、不在篇章上。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的形象中。通过所描写、刻画的事物,来表现一定阶段的本质或某种意义;而拟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虽然也是把物人格化,但所表现的还是拟人化的事物本身。例如:“山也笑来水也笑”,只反映人物欢悦的心情,并不反映人的性格和品德、精神和思想、形象和气魄;并不寄寓别的更深的意义,也没有描绘山的形象,这山中也不寄寓另一个形象。象征与比喻中的借喻,也有相同点,那就是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象征却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对托义的物

9、必须作细致的描写和刻画,理解时应加以细心地分析。比喻就无须做描绘和刻画。象征这个表现方法,是文学家们在斗争中创造的。它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把作家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一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白杨礼赞属于后者。这方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我们今天运用象征的写法一般说是属于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文学教育效果。2、句段理解: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这是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内容上将文章各段串联起来,结构上也非常严谨,首尾呼应,使文章成为完整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第5段: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皮等方面具体描述

10、白杨树之形,有力突出其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品质,为下文揭示其象征意义蓄势。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者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指出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突出白杨树的独特个性,接着用排比反问的句式像剥笋一样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练习解答】一、1“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为了逐层深入地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作者“首句标其目”,继之,从景美、形美、神美三个方面尽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11、。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这是漫放,“猛抬眼看见了前面”的白杨树,这是巧收,写到了它的形美: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再从外形写到气质:力求上进、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最后在抒情和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每次写完它的一个方面,作者都要点到它的“不平凡”,这样一唱三叹,逐层深人地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2、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类似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普通”,但从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

12、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两者就这样统一于白杨树身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下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铺垫。白杨树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农民相似”这样由树到人,水到渠成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作者先写了白杨树的形美: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泽。它有着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精神,显然这是人格化的描写。然后写它内在的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而又坚强挺拔。这样我们便非常明确地看出:写白杨树的意义远不只是写“树”了。而是通过写白杨树赞美北方农民和我们的民族精神,因而他们在“神”方面是相似的。二、1“扑

13、”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准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人”视野,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做这道题,欣赏作品生动贴切的语言,可联系从平时坐车的感觉想开,体会车行之速。2使用“涌”字,说明感想之多,瞬间形成,有时也许还未经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体会“涌”字的表达效果,可由“泪水从他的眼里涌了出来”中的“涌”写出了泪水之多,想到“涌出的感想”中的“涌”说明感想之多。3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三、略四、略【类文品析】丁香赋每当冰雪消

14、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伦美奂。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蔟蔟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

15、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娇娆。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选自中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