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构建科学健康的博客文化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4798821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论构建科学健康的博客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简论构建科学健康的博客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简论构建科学健康的博客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简论构建科学健康的博客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论构建科学健康的博客文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论构建科学健康的博客文化 论文关键词:博客;网络文化;信息传播 论文摘要:博客从最初的一概而论发展到了一个类别细分的阶段,各种各样形式的博客模型应运而生,这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发布言论和传播思想的平台。探析博客背后体现出来的文化基础,分析文化给这一自媒体带来的影响,不难发现二者潜在的联系。那么把握正确的网络文化引导方向,提升网络文化层次就显得尤为重要。 博客被称为未来网络社会化的“杀手级应用”“真正发自草根力量的浪潮”。博客的诞生符合当代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和自由精神的伸展,不但易于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而且比起传统传播方式更具开放性和建设性。如今

2、网络世界重视个人的存在,张扬个人的社会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客会变得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接受。同时,由于博客的技术支持越来越完善,提供博客空间的网站越来越多,人们建立一个自己的博客很容易,其中所需要的技术知识相当初级,即使没有专业计算机操作基础的人也可以很轻松地拥有自己博客,这又为博客队伍的壮大创造了客观条件。博客从最早单纯的网络日志发展成为今天强大的传媒手段不光说明了博客本身的演变,更深刻地体现出了博客背后支撑其走向的网络文化的发展。本文将探析博客背后体现出来的文化基础,分析文化给这一自媒体带来的影响,探讨二者潜在联系,从而把握正确的网络文化引导方向,为提升网络文化层次提供一些借鉴

3、。 一、博客背后的文化因素分析 (一)博客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博客”从英文“web log”演化而来,它的原意是“网络日志”,所以早期接触到web log的人将它称为“网志”或“网录”。最早,是由美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web log这个名称。撰写Blog的人即Blogger, Blogger在很多时候也被翻译成为“博客”一词。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吉尔摩( Dan Gillmor)认为,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 0版&

4、rdquo;。他认为,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旧媒体(old media)到新媒体(new media)到自媒体( we media ),博客即是一种“自媒体”。博客是继Emai1,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博客的三大主要作用是:个人自由表达和出版;知识过滤与积累;深度交流沟通。笔者认为从博客的物理角度分析,它至少要包含以下六个要素:博客作者、博客内容、博客读者、发表于互联网、公开或针对特定人群公开的性质和互动性。如果一个“博客”缺少了这六点中的任何一点,那么它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博客。 2002年11月,浙江杭州&

5、ldquo;中国博客网”诞生了,它的开通是中国博客发展历程中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中国博客网”的出现将“博客”从一个概念转化为网民可操作的形式,从少数人的阵地变成部分拥有表达欲的网民的舞台。其后,众多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展示着蓬勃的生命力。博客们在自己的格子里挥洒着笔墨,他们大多延续了精英阶段的思想性,把传播知识、分析问题、批评时事、强调社会责任感作为主题。也有部分博客通过展示独特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在网络上表达自己,向读者传达感受,突出博客的亲历性。 2002至2003年,各博客网站还处于赢利模式探索阶段,并未被市场规律

6、牵制,而将吸引稳定的用户数为主要目的,因而致力于开发新技术,鼓励新概念,尽最大努力展现博客的优势和魅力,是博客发展中最有创造性、生命力最蓬勃的时期。 2004年上半年成为中国博客商业化阶段的开始,“博客中国”、“中国博客网”、“博客动力”等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资源支持。输血后的各博客网站有了动力,开始了进一步的商业化探索。它们有的提供手机铃声图片,开发移动博客;有的与游戏开发商联手,探索游戏博客;有的挖掘内部资源,向用户提供收费服务和附加功能·····一些

7、传统媒体开始从博客中找资源;出版社把选题扩展到博客领域,而“博客中国”则推出“整体概念图书”,显示了与传统出版业的合作倾向。由博客网站谱写的博客探索时代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博客的话题时代。 2005年,博客在市场推广的促动下,迅速高频度曝光,成了大众话题。发展到今天,更是到了几乎所有网民人人开博的局面。博客从偏向知识概念的理性声音逐渐转换成网友们的键盘游戏,从最初的原创运动变成了后期的大众潮流。经过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商业门户网站的推广和延伸,博客概念偏离了原始轨道,博客人数越来越多,博客形式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博客从关注社会的宏大

8、声音转而成为个人的窃窃私语。 (二)博客内容的分类及该类别背后的文化因素 博客中总有个不变的要素:即思想的自由言论。在这个全民皆博的时代,无论是MSN的共享空间,腾讯网站的Q-ZONE,还是搜狐小报,谁都有个专属角落来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博客里的记载,本该是最纯粹最真实的,可是事实上真的如此吗?也许为了立足扬名,也许为了传情达意,总之博客作者们各自有各自的心思,博客内容的娱乐成份越来越多,真实性越来越受到质疑,总结其中不同类别,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用博客发表所谓内部消息,例如潜规则。借机炒作自己。根据炒作成功与不成功时做出不同反应。 时代在发展,有太多的人不甘心做一朵无名浪花匆匆逝

9、去,因为这样那样的目的,出名要趁早,但是没有雄厚的资金,也没有足够的人脉,只有通过炒作来出名。互联网的最大优势是为个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自主空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而自主、平等地参与到社会的各项管理中来,同样,虚拟世界的“无约束”、“无政府”状态,为不道德行为提供了场所。而那些日趋频繁的不道德博客行为使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受到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2.用博客公开自己的生活点滴,或愉悦自我重塑自我形象,制造出一个自己期望中的自我,让读者通过阅读博客文章受到暗示,按照作者希望的方向认识另一个塑造出的博客主人。在这类作者的眼里,博客不再是日志,而是一篇篇童

10、话故事或者一张密不透风的面具,这究竟是自我保护还是人际交往的倒退?当有一天,博客彻头彻尾地沦为一种公关工具,我们该不该感到悲哀? 3.在博客上用名人效应引发事由,再谋求经济利益。曾几何时,徐静蕾博客的第一个千万点击再一次刷新中国互联网的历史纪录—她用最短的时间创造了最高的点击量。从起初的木子美一炮而红到徐静蕾博客出书,不能不说中国博客正逐渐走向成熟,一点点风吹草动已经无法激起观众们长久的热情,朴实而恬淡的生活细节,成了人们乐于观赏的生活风景。同时博客还能带来经济利益。有广告厂商看中老徐博客,联系到新浪要求在老徐的博客里添加广告链接。新浪的态度当然是欢迎的,前提是广告费用归新浪网所有。老徐的态度则更为简洁:在我博客里做广告请与我的经纪人详谈。笔者姑且不研究怎么分配才合理,只是讨论既然博客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被提上了日程,那么今后会不会为追求广告费和各种经济目的的纯功利性博客大行其道呢? 4.纯粹学术性平台,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发表相关见解和消息,服务于大众,同时获得自我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