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4798493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一点做法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识字难”这个拦路虎,出现在了启蒙教育的开端,如何让孩子们轻轻松松地识字,在快乐中识字,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这里谈一谈自己一点做法。1、采用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能单纯的进行识字教学,那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开始让学生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生词时,我会招呼孩子们 :“小朋友,你们看生字

2、(生词)宝宝戴着帽子快乐地跳到我们眼前来了,你们认识他们吗?赶紧叫出他们的名字,向他们问声好!和他们做好朋友吧!”充满激情的话语、丰富的表情,立即吸引了学生。给生字生词除去拼音后,我会说:“小朋友,生字宝宝玩得热极了,把帽子摘下来了,你们还认识他们吗?来我们再来喊出他们的名字吧!他们一定会觉得小朋友是热情的小主人的!”在“叫名识字”的游戏活动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又如“欢乐对对碰”的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识字的能力。例如: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识字4一文中,在巩固过程中我出示了“虫”和“青、胡、马、义”等,让学生同桌进行“欢乐对对

3、碰”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把部件和汉字组成新的汉字。同桌互相拍手,边拍边说“欢乐对对碰,我来碰一碰,虫和马一碰,蚂蚁的蚂。”学生也可以自己进行拓展。2、创设情境,提高识字效率。识字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识字。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小蝌蚪找妈妈一文,配合课文内容,我制作了生动的课件。在课件中,一群黑灰色的小蝌蚪正要出发去找妈妈呢!在它们的前面有一片美丽的水草,较远处有红鲤鱼妈妈和一只大乌龟。在学生正被吸引时,我适时地说:“这群小蝌蚪想去找妈妈,想去向鲤鱼妈妈和乌龟问一下妈妈的情况。但它们遇到了困难,同

4、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愿意!”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好,让我们一起行动吧!只要你用最好的办法记住水草中的字,小蝌蚪就能靠近鲤鱼妈妈和大乌龟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识记的方法多样,看着因为自己的帮助小蝌蚪能如愿以偿,学生的喜悦溢于言表,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助人的快乐,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培养了良好的情感。 3、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识记生字的方法很多,有“加一加”、“减一减”、 “换一换”、“分解法”、“动作演示法”、“游戏法”、“字谜法” 及 “歌诀法”等等, 所以在学生才开始学习生字时,我就注意把这些识记字形的方法逐渐教给学生。在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以后,我就注意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

5、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运用这些方法灵活地记忆字形。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因此在学生学习生字的字形时,我常常会问这样两个问题:记这个字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还有更特别的方法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灵活学习汉字,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而求异的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创新实践,学生就能获得创新的成功喜悦,就更乐于求异,敢于创新,生字的学习将趣味无穷,所以几乎每一个生字,孩子们总能说出几种识记字形的方法。4、联系生活,拓宽识字途径。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许多生字,如:校园里的墙报、宣传栏、师生的姓名、商品的标签、实物名称、各种图书、电脑、报纸、门牌、电视里的字幕、车站上的站名等。开展各种活动,如:“识字剪报”、“有趣的商标”、“我认识的门牌”等等,让学生主动发现生字,注意在生活中认识、积累生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