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湘教版选修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

上传人:1396****413 文档编号:554797249 上传时间:2024-06-24 格式:PPTX 页数:43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湘教版选修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湘教版选修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湘教版选修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湘教版选修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湘教版选修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湘教版选修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湘教版选修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页P9P9页活动:页活动: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类型分类依据分类依据陆地灾害、海洋灾害陆地灾害、海洋灾害全球性灾害、区域性灾害全球性灾害、区域性灾害山地灾害、平原灾害、滨海灾害山地灾害、平原灾害、滨海灾害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地史灾害、历史灾害、当代灾害、地史灾害、历史灾害、当代灾害、未来灾害未来灾害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小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小灾害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和生物灾害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涉及范围涉及范围陆地地形类型陆地地形类型出现时间先后和灾因出现时间先后和灾因出现时期出现时期造成损失造成损失成

2、因和特点成因和特点第2页一、气象灾害一、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因气象异常而造成灾害。普通来说,是指因气象异常而造成灾害。普通来说,干旱干旱、洪涝洪涝和和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最为主要气象灾害。是最为主要气象灾害。1 1、干旱:、干旱:(1 1)概念概念(2 2)危害)危害(3 3)分布)分布范围范围P11 P11 活动。活动。第3页旱灾指因旱灾指因气候气候严酷或不正常严酷或不正常干旱干旱而形成而形成气气象灾害象灾害。普通指因土壤。普通指因土壤水分水分不足,不足,农作物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问题,甚至引发饥荒饥荒。同

3、时,旱灾亦。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饮用水饮用水而致死。而致死。另外,旱灾后则轻易发生另外,旱灾后则轻易发生蝗灾蝗灾,进而引发,进而引发更严重饥荒,造成社会动荡。更严重饥荒,造成社会动荡。第4页旱情和旱灾表现旱情和旱灾表现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牧草等农作物生长需要,造成较大减产或绝产灾害。旱灾是普遍性自然灾害,不但农业受灾,严重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中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久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为成灾。经常发生旱灾地域称为易旱地域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请节约用水!。第5页干旱地域干旱地域旱灾形成主要取

4、决于旱灾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气候。通常将年降水量少于。通常将年降水量少于250mm地域称为干旱地域,年降水量为地域称为干旱地域,年降水量为250500mm地域称为半地域称为半干旱地域。世界上干旱地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干旱地域。世界上干旱地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25,大部,大部分集中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大部和中国西北部澳洲大部和中国西北部。这些地域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这些地域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发量大,发量大,农业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者上游地域来水,假如农业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者上游地域来水,假如融雪量或来水量降低,就会造成干旱。

5、世界上半干旱地域融雪量或来水量降低,就会造成干旱。世界上半干旱地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30,包含非洲北部一些地域,欧洲南,包含非洲北部一些地域,欧洲南部,部,西南亚西南亚;北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这些地域降雨较;北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这些地域降雨较少,而且分布不均,因而极易造成季节性干旱,或者常年少,而且分布不均,因而极易造成季节性干旱,或者常年干旱甚至连续干旱。干旱甚至连续干旱。第6页我国旱灾分布中国大部属于中国大部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原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布、地形等原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所

6、以旱灾发生时期和程度有显间分布很不均衡,所以旱灾发生时期和程度有显著地域分布特点著地域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以北地域春旱突出,。秦岭淮河以北地域春旱突出,有有“十年九春旱十年九春旱”之说。黄淮海地域经常出现春之说。黄淮海地域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域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域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有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有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域、东北地域西部常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域、东北地域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域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

7、响较大,年受旱。西南地域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川东部则经常出现伏四川东部则经常出现伏秋旱秋旱。华南地域旱灾也时。华南地域旱灾也时有发生有发生第7页旱灾与干旱需要注意是,并不是全部干旱都引发旱灾,普通地,只有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水资源相对充分,较短时间内因为降水降低等原因造成水资源短缺,造成对生产生活较大影响,才能够称为旱灾。比如华北地域属于半湿润区,其春季夏季干旱对其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能够称作旱灾。而我国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是常年降水少,气候干旱,人们已经习惯了其干旱气候,所以此地普通干旱不能称作旱灾。第8页防旱与抗旱办法自然界干旱是否造成灾害,受各种原因影响,自然界干旱是否

8、造成灾害,受各种原因影响,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则取决于人为办法。世界范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则取决于人为办法。世界范围各国预防干旱主要办法是:围各国预防干旱主要办法是:兴修水利,发展兴修水利,发展农田浇灌事业;农田浇灌事业;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组成,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降雨;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降雨;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改进区域气候,降低蒸发,降低干旱风危害;改进区域气候,降低蒸发,降低干旱风危害;研究应用当代技术和节水办法,比如人工降雨,研究应用当代技术和节水办法,比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

9、质量较差水源,包含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差水源,包含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第9页干旱等级干旱等级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干旱等级划分小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16至30天、夏季16至25天、秋、冬季31至50天。中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31至45天、夏季26至35天、秋冬季51至70天。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46至60天、夏季36至45天、秋冬季71至90天。特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第10页我国抗旱办法我国抗旱办法1949年以来,中国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发展排灌事业,提升了抗旱能力。至1987年底,排灌机械保有量5935万台、62

10、422万k,配套机电井243万眼,全国有效浇灌面积达72亿亩。1978年虽遭特大干旱,因为各类水利工程发挥作用,经过引、提、蓄等各种办法,挖掘水源,扩大浇灌面积,仍确保了当年农业生产。中国人民积累起来蓄水保墒、抗旱耕作办法,在战胜干旱中起了一定作用。不过,全国不少地域抗旱灾能力还较低,旱灾威胁依然存在,抗旱任务仍很艰巨。2月3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主产区小麦受旱1.43亿亩,其中严重受旱5692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34亿亩和5610万亩。截至当前,7省已累计浇麦5658.7万亩,占受旱面积39.6%,其中严重受旱麦田已浇灌44.3%。第11页2、洪涝:、洪涝:(

11、1)洪水灾害)洪水灾害(2)雨涝灾害)雨涝灾害概念:概念:危害:危害:概念:概念:危害:危害:P13 P13 活动活动第12页第13页涝灾按其发生季节能够分为春涝、春夏涝、夏涝和秋涝。春涝和春夏涝主要发生在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域,常引发小麦、油菜烂根、早衰和病害。夏涝主要发生在黄淮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各省,影响夏收夏种,造成作物倒伏秕粒和棉花蕾铃脱落。秋涝和夏秋涝在西南各省及陕西中南部发生较多,其次是华南、江淮和黄淮等地,对秋作物生长和产量有很大影响,也不利于秋收和秋种。第14页另外,还有凌汛造成灾害,主要发生在黄河中游、松花江等冬季封冻河流流域,当上游地域回暖化冻以后,流冰在依然封冻中、下游河

12、床堆积,形成冰坝,使河水漫溢,淹没沿岸农田,严重影响春播,甚至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第15页1998年,一场世纪末大洪灾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长江,嫩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洪波汹涌,水位陡涨。800万军民与洪水进行着殊死搏斗。据统计,当年全国共有29个省区遭受了不一样程度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66亿元当前,我国平均每年受洪涝面积约一亿亩,成灾万亩,因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上百亿千克。第16页洪涝灾害成因洪涝灾害成因暴雨发生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系统影响,是一个自然现象。但暴雨对社会生产、生活是否造成灾害,则取决于社会经济,人口,防灾抗灾能力等很多原因,因而暴雨灾害发生不但有其自然原因,而且

13、有其社会和人为原因影响。能够产生洪涝灾害暴雨被称为致洪暴雨,这是防灾减灾部门最为关心。第17页自然原因主要包含天气和气候影响,地理环境和地势位置自然原因主要包含天气和气候影响,地理环境和地势位置等。等。天气和气候原因是引发暴雨直接原因。当暴雨发生以后,天气和气候原因是引发暴雨直接原因。当暴雨发生以后,地理环境成为影响灾害发生主要原因。地理环境包含地形、地理环境成为影响灾害发生主要原因。地理环境包含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和江河分布等。我国面积广大,地形复杂,地貌、地理位置和江河分布等。我国面积广大,地形复杂,现有现有高原高原和大山,也有平原、和大山,也有平原、盆地盆地和丘陵。不一样地形对和丘陵。不

14、一样地形对暴雨形成灾害影响是不一样。高原和暴雨形成灾害影响是不一样。高原和山地山地因为其阻挡作用,因为其阻挡作用,经常会形成绕流和爬流等,易于引发暴雨。同时,高原和经常会形成绕流和爬流等,易于引发暴雨。同时,高原和山地在暴雨作用下,最易诱发滑坡和山地在暴雨作用下,最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等次生灾害。盆地和山间平川地带普通来说地面坡度较大,沿河多为阶盆地和山间平川地带普通来说地面坡度较大,沿河多为阶梯台地,排水条件很好,洪水浸淹范围有限,不致造成重梯台地,排水条件很好,洪水浸淹范围有限,不致造成重大灾害。然而,假如碰到高强度,大范围暴雨,尤其是连大灾害。然而,假如碰到高强度,大范围

15、暴雨,尤其是连续性续性大暴雨大暴雨,就轻易发生大水没城严重灾害。而且,盆地,就轻易发生大水没城严重灾害。而且,盆地和山间平川地域工农业都比较发达,人口增加快速,与水和山间平川地域工农业都比较发达,人口增加快速,与水争地情况日益严重,加重了这些地域暴雨灾害脆弱性。平争地情况日益严重,加重了这些地域暴雨灾害脆弱性。平原地域因为其地势平坦,面积辽阔,较少发生以冲击性为原地域因为其地势平坦,面积辽阔,较少发生以冲击性为主山地灾害,而以漫渍型涝灾为主主山地灾害,而以漫渍型涝灾为主第18页人为原因对暴雨洪涝灾害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破坏森林植被,引发水土流失。森林具有良好蓄水作用,一方面森林可以截

16、流降水,其次,森林土壤渗透率高,蓄水性好。(2)围湖造田,影响蓄洪能力。筑堤围湖,围江河湖滩造田等,会导致湖泊数量降低,河流不畅,蓄洪能力大大下降,一旦连续性暴雨出现,大量降水就汇流入河,造成河水暴涨,泛滥成灾。填湖造田是湖泊萎缩直接原因,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又兴起了围湖建房,进一步加剧了湖泊面积降低。第19页(3)侵占河道,流水不畅。人类活动一方面不停破坏生态环境,致使大量泥沙流入河道,抬高河床,流水不畅;其次大量侵占耕地,使能够吸纳水分土地面积不停缩小。一旦发生了大暴雨,河水猛涨,因阻水建筑影响,洪水下泄不畅,就很轻易形成破堤、管涌,造成大量损失。(4)防洪设施标准偏低。低。除黄河防洪标准为60年一遇外,其他大江大河大湖堤防标准一般只有10一遇,大部分城市防洪标准只有2030年一遇。一旦遭遇历史罕见洪水发生,则必然酿成大水灾。(5)大中城市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加剧了城市洪涝险情。第20页洪涝防治洪涝防治中国治水祖先大禹用疏导方法治水,比他父亲一味拦堵高明,故名传千古。当代水利教授也把今后治水重点归纳为:疏通河道,给洪水以出路。第21页近几十年来,因为各种原因,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