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计[1].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479450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计[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计[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计[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计[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计[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计[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计[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计骆志毅【课标要求】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关键的一课,是对前一课我党提出的伟大决策实施的具体阐述,主要讲述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全面展开以及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包括三个子目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2.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读史料、视频、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对改革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概括,形成概念,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2)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和当前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权分置的新变化,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要不断深化改革,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

3、理想。(2)通过习近平十九大报告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引导学生认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意识,鼓励青少年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志向!【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的内容。难点:认识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改革开放成就图片展,引导学生谈一下观后感想。师指出:是啊,我们的国强起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那么中国是怎样一步步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呢?离不开

4、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中国是如何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演绎富强的传奇的。讲授新课过渡:首先让我们踏上探究之旅的第一站: 小岗村巨变之谜-农村改革的奇迹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师:设疑: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农村面临什么问题?生:积极发言师:总结指出:中国农村贫困,尤其是安徽凤阳被称为“乞丐大省”。师:设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师:出示幻灯片生:交流发言师:点播指出:由于政社合一,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导致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收入少,积极性不高。师: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率先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师:出示幻灯片:生死文书,根据文书内容分析:小岗村的农民是如何做的?

5、生:发言师:总结: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份文书成为中国第一份农村改革的宣言书,也成为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师:指出:小岗村的成功尝试得到中央的肯定,并逐步在全国推开,并正式定名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已经在全国形成了燎原之势,该制度为什么会在全国得到推广呢?师:出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师生:通过幻灯片演示,共同解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师:强调该项制度实现了两权分离: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离,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从而解放了农民。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时农民打出了标语“联产承包好”(课本图片)。师:该项制度的实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什

6、么变化呢? 生:小组合作探究,并推选代表分享交流成果。师:归纳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农村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使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党在农村探索出的致富新路,农村走向了现代化。师:设问: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政策经过了哪些调整呢?生:按时间段回答师:大家总结一下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那么在制定农村政策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师:课件出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符合生产

7、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春潮的涌动。过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希望的田野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农村改革成功这一突破口的打开,为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攻坚克难提供了有利条件。让我们踏上探究之旅的第二站:春雷滚动促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出示幻灯片:探讨国有企业存在什么问题?生: 小组合作交流,从所有制结构、职权划分、分配三个方面分析。师:你能为企业开出什么“药方”让企业摆脱困境呢?并说出你的理由。生:小组交流,踊跃发言,师进行点播引导。师: 出示幻灯片,学生总结,当堂巩固。师:观看下列视频,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什么影响?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

8、再次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体现了我们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过渡: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有种声音反映了人民对外来的迷茫,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计划取向,但是搞了市场趋向,改革有方向性错误。到底计划还是市场,改革之路如何前行?敢问路在何方?让我们踏上探究之旅的第三站:春和景明谋新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师:出示幻灯片: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可谓一锤定音。师:自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部分,完成知识点表格。并结合漫画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师:结合图片,分析社会主

9、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学生归纳总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从而解放了国家。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二次会议上,习总书记谈到:“”请你谈谈对改革的认识。课堂小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改革的号角最先从中国的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

10、包责任制的推行,使中国广大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乡镇企业获得长足发展;城市的改革也全面展开,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纵观改革成败的关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结束语: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不怕困难、自强不息的民族,我们用40年的努力追赶西方国家300年的脚步。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中华民族实现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跨越。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

11、民族就有希望。让我们不负习总书记的厚望,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而努力学习吧!透过历史的眼眸,我们站在岁月的肩膀上远眺。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我们肩负沉甸甸的嘱托,我们憧憬美好的未来。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挥笔成就经典名篇少年中国说。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在我们心头荡漾。让我们齐诵少年中国说吧。 【板书设计】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 城市 增强企业活力深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附: (P40) 材料研读: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要经济体制改革。答: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迅速改变了 中国长期落后的面貌。 但经过多年的实践, 它的弊端也逐渐显露。 这种体制下, 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从原料采购到产品生产、销售都眼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 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 国民经济按行 政系统、行政区划管理,造成条块分割严重,割断了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企业和职工的“大锅饭”思想严重,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正因为这些弊端,所以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P41 课后活动: (1)3 6 7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改善。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