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考药理学论术简答题复习资料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4794409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2.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自考药理学论术简答题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自考药理学论术简答题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自考药理学论术简答题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自考药理学论术简答题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自考药理学论术简答题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自考药理学论术简答题复习资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理学总论简答题1血浆半衰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答: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它是临床用药间隔的依据。按一级动力学消除,t1/2恒定,一次给药后经过 5个t1/2体内药物基本消除;恒量给药,经过 5个t1/2血药浓度可达稳态浓度。2. 级消除动力学的概念及其特点。答:1)概念: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2)特点:药物的转运或消除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单位时间内转运或消除按恒定比例药量消除;药物消除半衰期与血药浓度无关,为常值;是体内大多数药物消除的方式。3. 简述不良反应的分类,并举例说明。答:1)副作用,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痉挛时,可

2、引起口干、便秘等副反应;2)毒性反应,如氯霉素对造血系统有毒性作用;3)后遗效应,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困倦等现象;4)停药反应,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停药可导致医源性肾上腺素皮质功能不全;5 )变态反应,如使用青霉素后出现过敏反应;6)特异质反应,略。4.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答:1)血浆结合率;2)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3)膜的通透性;4)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5)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和血眼屏障)。5. 不同药物竞争同一血浆蛋白而发生置换现象,其后果是什么?答:药物中毒。因为结合型的药物被置换出来,使血浆内游离药物浓度明显增加。如保泰松将抗凝血药华法林从血浆蛋白

3、结合部位置换出来,抗凝作用增强,可造成严重的出血,甚至危及生命。6. 在某一药物的量效曲线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答:1)从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可得知:最小有效量、最大效应、半最大效应浓度、效应强度。2)从质反应的量效曲线可得知: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安全范围。7. 由停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有哪些?答:停药综合征包括:1)戒断现象:对药物吗啡产生了依赖性者在停药后会出现戒断症状;2)反跳现象,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停药,导致原病复发或恶化。3)停药危象:长期使用甲状腺后停药,产生甲状腺危象。8. 举例说明pH值与血浆蛋白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答:1) pH值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如口服碳酸氢钠碱

4、化血液可促进巴比妥类弱酸性药物由脑细胞向血浆转运;同时碱化尿液,可减少巴比妥类弱酸性药物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促进药物从尿中排出。2)血浆蛋白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如保泰松可将抗凝血药华法林从血浆结合部位置换出来,抗凝血作用增强,可造成严重的出血,甚至危及生命。9. 在连续用药一段时间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发生什么变化。答:1)耐受性: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2)耐药性:病原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3)依赖性: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由于停药而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10. 1从受体结合角度说明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答:竞争性拮抗药和激动药相互竞争与相同的受体结合,此结合是可逆的,其效应应决定于两者的浓度和亲

5、和力,当竞争性拮抗药的浓度增加时,激动药的量效曲线逐渐平行右移,但激动药的最大效应不变。2 从受体结合角度说明非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答: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共用时,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形成较牢固的结合,或与受体形成不可逆性结合引起受体构型改变,从而使激动药对受体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均降低,导致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右移和最大效应降低。11 .简述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答:1)药物因素:药物理化性质(脂溶性、溶解度、分子量)、剂型、给药途径;2)机体因素:胃肠道pH、胃排空、胃蠕动性和吸收面积大小。12. 简述不同给药途径有无首关效应。答:1) 口服,有首关效应;2)舌下给药,无首关效应;3)直肠给药,

6、无首关效应;4)肌内注射,无首关效应;5)经皮肤给药,无首关效应。13. 1简述量反应的特点。答:1)药理效应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现,如死亡与生存、惊厥与不警觉等;2)其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3)阳性反应频率分布曲线为正态分布曲线;4)量加量效曲线为S形量效曲线;5)可计算出半数有效量ED50半数致死量 LD50治疗指数(LD50/ ED50)。2简述质反应的特点。答:1)药理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以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2)其研究对象为单一的生物单位;3)药量用对数剂量表示的量效曲线(通常所称的质反应的量效曲线)为对称S形曲线;4)药量用真数剂量表

7、示的量效曲线为直双方曲线。第一类大题:药物联合使用问题一一简答题临床上联合用药的目的答:1)达到多种治疗目的外;2)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加疗效;3)利用药物间的拮抗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1. 1抢救有机磷中毒时,要胆碱酯酶复活剂与阿托品交替使用的原理。答:阿托品是M受体阻断药,能迅速对抗体内 ACh的M样作用,因对中枢的 N受体无明显作用,故对有机磷酯类中毒引起的中枢症状的对抗作用较差。而AChE复活药不仅能恢复AChE的活性,还能直接与有机磷酯类结合,迅速改善N样中毒症状,对中枢中毒症状也有一定改善作用,故抢救有机磷中毒时要胆碱酯酶复活剂与阿托品交替使用。2 简述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机制及解

8、救措施。(重点)答:1)发生机制:有机磷酸酯类与 AChE酯解部位结合,形成磷酰化 AChE而不易水解,使AChE失去活性,造成突触间隙 ACh大量堆积,引起中毒。2)急性临床表现:M样作用症状:缩瞳,流涎,出汗,支气管分泌增加和支气管痉挛,引起呼吸困难等。N样作用症状:肌肉震颤、抽搐、肌无力甚至呼吸肌麻痹等。CNS症状:先兴奋,后可转为抑制,表现为失眠、惊厥、昏迷等。2)急救措施:对M样及CNS症状使用足量阿托品直至“阿托品化”;对伴有N样症状应及时给予胆碱酯酶复活剂氯解磷定。3有机磷中毒的解救原则和方法 。答:1)解救原则:消除毒物和对症治疗。(慢性中毒,要监测胆碱酯酶活性。)2)具体方法

9、:消除毒物:皮肤吸收者,则用温水和肥皂清洗皮肤;经口中毒者,洗胃、催吐。(注意:敌百虫不宜用肥皂水。原因:易变为毒性更强的敌敌畏。)对症治疗:对 M样及CNS症状使用足量阿托品直至“阿托品化”;对伴有N样症状应及时给予胆碱酯酶复活剂氯解磷定。2. 左旋多巴与卡比多巴合用的药理学基础。答:卡比多巴是AADC抑制药,与左旋多巴合用时,可减少左旋多巴在外周组织的脱羧作用,使较多的左旋多巴到达黑质-纹状体而发挥作用,提高左旋多巴的疗效。两者合用,可减少左旋多巴用量,明显减轻或防止左旋多巴的毒副作用以及治疗开始时能缩短达到疗效的时间。3. B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与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联合抗心绞痛的

10、药理依据。(简述硝酸甘油与普萘洛尔合用于治疗心绞痛的优点。)答:1)协同降低心肌耗氧量:硝酸甘油通过舒张容量血管,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前、后负荷,从而降低心室壁张力来降低心肌耗氧量;普萘洛尔通过阻断B受体,抑制心脏活动来降低心肌耗氧量。 2)利用药物间的拮抗作用,互相纠正对心肌耗氧因素不利方面的缺点,以减少不良反应。心肌耗氧因素硝酸酯类B受体阻断约心肌心缩力增强减慢心率加快减慢心室壁张力降低增加心室容积缩小变大射血时间缩短延长4. 甲亢病人作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前,应用硫脲类和大剂量碘剂的约埋依据。(即抗甲状腺约物用于甲状腺亢进患者术前准备的 答:1)硫脲类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使甲状腺功能控制到

11、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减少麻醉和手术后的合并症,防止甲状腺危象。 有利于手术进行和减少出血。 附录: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甙类、多黏菌素类 抑菌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磺胺类【1】协同(增强)静止期杀菌剂&抑菌剂【2】拮抗作用:5. 简述青霉素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如链霉素)联合用于草绿色链球菌等引起的心内膜炎的药理学依据。答:1)青霉素类药物属于繁殖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药物(如链霉素)属于静止期杀菌剂。在氨基糖苷类药物(如链霉素)的 作用下,细菌虽然因为合成了无功能的蛋白质而影响了细菌的生长,但其菌体仍然继续增大,这有利于青霉素

12、类药物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同时,由于青霉素类药破坏了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使得链霉素更易进入菌体内发挥作用,因此,两者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增强对草绿色链球菌的抗菌效力。2)联合用药可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6. 简述链霉素与四环素联合用于治疗鼠疫的药理学依据。答:影响细菌的生长。两者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增强对鼠疫杆菌的抗菌效力。7. 分析红霉素与克林霉素不宜合用的原因。 答: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作用机制相同(能不可逆性结合到细菌核糖体8. 四环素类药物(磺胺类、红霉素类、氯霉素类等抑菌药)与青霉素类药物能否合用 强大的杀灭作用,四环素类药物则属于快速抑菌药,它们能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妨碍细菌生

13、长,导致细菌处于静止状态,从而影响青霉素类药物疗效的发挥。9. 甲氧苄啶与磺胺类药物合用的机制。 答:1)两者抗菌谱相似;2)两者从不同环节干扰细菌叶酸代谢: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磺胺类药物抑制二氢蝶酸合酶,协同阻断细菌四氢叶酸合成;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联合用药可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10 .磺胺类药物与乙胺嘧啶合用治疗对氯喹耐药的恶性疟疾的机制。 答:1)两者菌对疟原虫有抑制作用;2)两者从不同环节干扰细菌叶酸代谢:乙胺嘧啶抑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磺胺类药物抑制二氢蝶酸合酶,协同阻断细菌四氢叶酸合成;率;4)联合用药可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 第二类大题:抗菌药的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问

14、题一一简答题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细菌的耐药机制2)大量碘剂可产生抗甲状腺作用,抑制TSH促进腺体增生的作用,使甲状腺组织缩小变韧,血管减少,1)链霉素类药物属于静止期杀菌剂,四环素属于快速抑菌剂。链霉素可使细菌因为合成了无功能的蛋白质而影响了细菌的生长;而四环素能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形成而 2)联合用药可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50S亚基上,抑制蛋白质合成),两种药物会互相竞争结合部位,呈药理性拮抗作用, 试从药理学的角度分析之。因此不宜合用。答:不能。青霉素类药物属于繁殖期杀菌药,它们对处于快速生长期的细菌具有 因此,两类药物合用,可产生拮抗作用,使得治疗效应降低。3)两者主要药代学参数相近;4

15、)两者合用可减少磺胺类药物的用量,降低3)两者合用可减少磺胺类药物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答:1)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磷霉素、万古霉素等)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多肽类抗生素如多黏菌素 E、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 B)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等) 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喹诺酮、利福平、乙胺嘧啶等)2)细菌的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B-内酰胺水解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等)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改变靶蛋白而降低与抗菌药物的亲和力等) 降低细菌外膜通透性;(通过改变通道蛋白的性质和数量) 增强药物外排。1. B-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与耐药机制。答:1)抗菌作用机制:作用于细菌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2)耐药机制:产生水解酶一一 B -内酰胺酶,使药物灭活;“陷阱机制” / “牵制机制”,即 B -内酰胺酶与耐B-内酰胺酶的抗生素结合,使药物停留在胞浆膜外间隙中,不能到达作用靶位一一青霉素结合蛋白发挥抗菌作用;改变作用靶位一一青霉素结合蛋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