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记叙文阅读答题通用公式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477309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记叙文阅读答题通用公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现代文记叙文阅读答题通用公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现代文记叙文阅读答题通用公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现代文记叙文阅读答题通用公式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现代文记叙文阅读答题通用公式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记叙文阅读答题通用公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记叙文阅读答题通用公式(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记叙文阅读答题通用公式考点一、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概括内容(情节)=(时间、地点)重要人物+事件(故事的意义)概括内容(情节)=重要人物+起因+通过+成果考点二、补全故事情节 理清情感变化考点三、伏笔、照应、铺垫(1)伏笔类:为后文情节埋伏笔+伏笔作用(暗示内容,交待含蓄,制造悬念,使文章构造严密紧凑等)(2)照应类:与前后照应+照应作用(强化核心内容,使文章构造严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或某种启示) (3)铺垫类:为后文作铺垫+铺垫作用(交代故事背景与内容,突出人物形象,形成对比反差,使文章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考点四、倒叙、插叙(1)倒叙:倒叙了内容,突出了倒叙部分所体现的思想意义,导

2、致强烈的悬念,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对比鲜明,同步避免论述平铺直叙和构造的单调,使文章构造富于变化。(2)插叙:插叙内容,补充交代因素,烘托人物形象,为后文作铺垫,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考点五、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以及体现方式1、论述线索:(1)记叙文的线索有:时间;地点;人物或人物特性;事物或事物特性;核心事件;景物;感情;行踪;我的所见所闻所感。(2)有的文章有“明线”和“暗线”之分。“暗线”多为情感变化。2、体现方式:记叙、阐明、描写、抒情、议论;3、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1)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背景;渲染xxx意境或氛围;烘托人物

3、xxx的心情反(映)衬人物xxx的性格或品质;为xxx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2)人物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考点六、词语的选择考点七 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1)涵义分析:本义语境义(2)达效果分析: A、从修辞和体现方式入手: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运用了的体现方式,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如:把比作、赋予了以人的情感等);(如:写出了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体现了作者(人物)的情感(品质、性格)。B、从词语含义入手:本义,语境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体现了作者(人物)的情感(品质、性格)。【

4、常用修辞手法的体现效果答题时的语言体现规范】比方:a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b、把比作,c、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体现了作者的;拟人:a、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赋予了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写出了的,c、体现了排比:a、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b、增强语势,体现了强烈的之情。夸张:a、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b、强调突出了的特性。反复:a、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b、突出强调了对偶:a、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b、两两对称,便音韵和谐。设问:a、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b、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设立悬念,引出下文。反问:a、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b、加强语调,体现了强烈的之情。引用:a、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5、b、引用,增添了文采(增长了说服力)。考点八、划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1、划线句子的含义:核心词 语境义 “翻译”全句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我(临时意义);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旨在彼而产生的意义。2、划线句子作用分析 (1)内容上:点明中心;引出写作对象;为后文 做铺垫;点题以及首句 交代起因或缘由。(2)构造上:总领全文;设立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爱好。 (1)内容上:转换或逐级进一步的作用。中间句 (2)构造上: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埋下伏笔或做铺垫。 (1)内容上:总结全文;前后照应;深化主旨;卒章显志。结尾句 (2)构造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3、体现效果

6、分析:(1)从修辞和体现方式入手: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运用了的体现方式,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如:把比作、赋予了以人的情感等);(如:写出了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体现了作者(人物)的情感(品质、性格)。(2)从词语含义入手:本义,语境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体现了作者(人物)的情感(品质、性格)。4、句子自身特点,如句式上的特点分析长短句、倒装句、停止句、省略句;如特殊的体现手法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借古讽今等。5、句子体现的情感、心理分析考点九、重要语段的作用分析【开头段的作用总结】内容上:渲染文章氛围,提示主题,引出写作对象。设立悬念

7、,引起读者的阅读爱好或思考。开篇写景,为故事设立背景或由眼前景物引起下文的回忆。开篇点题,总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起因,为下文作铺垫,是全文故事的大前提。概括简介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事物特点),总领全篇,或与下文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构造上: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起下文。总结全文(统摄全篇)。注意:答题时不能只写术语,必须要对选文进行整体感知,在理解内容的基本上,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中间语段的作用总结】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构造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过渡语段的作用重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应结合上下文具体回答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在体现上的作用一般是烘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

8、,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中的重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重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体现作用就是正面烘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不以物喜选文的重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体现作用就是反衬。中间段如果比较长,并且描写的是选文的重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结尾语段的作用总结】内容上:点明中心(揭示中心,揭示主旨,点明主旨,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含蓄地揭示主旨,引起读者对文中问题的注意和思考。深化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总结全文,评议文中人物。巧妙地揭示事实真相。令人深思,给人启

9、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构造上: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照应前文),使文章构造严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收束全文,使文章构造完整。考点十 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延伸主题答题技巧 1、归纳文章主题2、阐释文章主题答题要点概括文章主题;感悟体会启示3、延伸文章主题(1)答题要点:概括文章主题;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体会启示;此后如何做。(2)答题规定:“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文”“言之有序”“言之有我”。“言之有理”即主观表述要合乎道理。“言之有据”即主观表述要有事实和理论的根据。“言之有文”即主观表述要有文采。“言之有序”即主观表述要条理清晰,注意规范

10、和环节。“言之有我”即主观表述最佳融放自己的生活体验。考点十一 把握人称及写作手法(体现手法)的作用1、人称的答题技巧(1)第一人称:以当事人的身份论述,写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2)第二人称:更直接自然,更亲切生动。仿佛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呼告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3)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凡客观世界及至人物内心所思的一切都能进行论述,写来为开阔而充足,更便于论述发生在不同步间与不同地点的事情。2、写作手法答题技巧对比:把两种相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鲜明,感受更强烈。烘托:以某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一重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11、。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体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体现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抱负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体现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足、更富有感染力。“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抱负、追求来描述物体现志。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体现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欲

12、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表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表扬某个人人物,却不从表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落笔。用这种措施,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导致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受,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立即懂得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种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种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悬念的重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成果,以及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

13、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构造更加集中紧凑,体现更为简洁精炼、直接和间接描写措施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伏笔和铺垫的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完整紧凑。照应的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联想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情节更生动动人。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有基本上,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体现主题服务。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体现中心,更有震撼力。此外,在记叙文中,句子中修辞手法的使用也是一种艺术手法(体现手法)的体现,其作用参照前面“考点七”和“考点八”部分的论述。考点十二 分析人物形象

14、把握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1、人物描写的作用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神情等外在特性的描写。它的作用:揭示人物的身份,表白人物所处的境遇;暗示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体现作者的爱憎倾向。动作描写在人物描写中占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揭示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对话就是语言描写。它的作用:反映人物的性格特性;揭示地区特点或时代特点。心理活动描写也就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活动,其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神态描写:描写人物面部表情。作用:凸显人物个性,反映人物品质,体现人物内心世界。总之,人物描写措施多种多样,有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和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有采用梦境、幻想等方式间接地揭示;有借助景物描写、氛围来渲染;也有借助周边人物的反映等侧面映衬和烘托。总之,人物描写的作用归结起来,无非是如下几方面:体现人物的性格的、品质。 反映人物的思想、情感。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暗示人物的境遇、环境。体现作者的爱憎、倾向。考点十三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标题含义答题公式: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和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方义、象征义。)2、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