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学习任务设计.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4760957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学习任务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学习任务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学习任务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学习任务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学习任务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学习任务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学习任务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学习任务设计一、学习内容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说“木叶”/林庚二、学习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教学提示”。三、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相关文章、资料,开研讨会,写作文章、编辑刊物等学习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2.学习知识性读物如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的阅读方法,要注意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2、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3.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四、学习过程(一)读书分享交流会:从下面任务中任选其一,写成400字左右的科普知识小文章,然后和全班同学分享你的发现和认识;1.屠呦呦为何能提取出青蒿素?2.加来道雄是怎么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3.梁思成是怎么成为建筑学家的?需自己查找资料加以调查、总结4.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5.什么是科学思维方式?【单元任务一】6.中医药学有哪些贡献?需自己查找资料加以调查、总结7

3、.高维世界是怎样的?需自己查找资料加以调查、总结8.平行宇宙是怎么回事?需自己查找资料加以调查、总结9.科普文章有何特点?(二)课文改写校刊需要一篇关于屠呦呦的人物报道,请依据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改写出一篇关于屠呦呦的人物报道。提醒:可参考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等文章,择优发在校刊上。(三)说明文的“读法”结合中国建筑的特征说 “木叶”中的至少一篇,向同学们介绍你阅读科技论文和学术论文的有效阅读经验,至少介绍一种阅读方法。要求:方法实用,可普及推广。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加以说明。可参考“单元任务二”细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和

4、说 “木叶”,选择其中一篇,从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比较两篇课文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有何异同。或者说“木叶”课后的“学习提示”:中国诗歌究竟有哪些基本特质?这篇论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了分析,对我们学习中国诗歌会有启发。本文从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这一有趣的现象入手,引述、分析大量资料,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作者从古代诗词创作和鉴赏注重“暗示”这一角度去阐释,结合创作与鉴赏的心理,做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解说得非常清楚。学习此文,不仅要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

5、还要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另外,还应当学习这篇研究文学现象的论文如何从材料的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如何用恰当的理论去解决问题。这篇文章注重考证,但写得并不枯燥,阅读时要细加体会。(四)说明文的“写法”参看单元后面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任选下面的一项写作任务,仿照相关课文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1.【单元任务三】学习知识性读物,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学以致用,利用阅读所得探究一些具体问 题。例如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柳”“梅”“月”“鸿雁”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

6、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也可自选形象,搜集资料,分析它们在具体诗作中的含义,思考其暗示性的由来。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4)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5)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2.【单元任务四】“说得清,道得明”是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从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并交流修改。交流时,要注意了解同学能否明了你

7、要说明的事理,存在哪些疑惑与误解,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交流后,可适当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清楚明晰。(1)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在实验室中做科学实验,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说明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2)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帮助别人是提高自己最有效的途径”。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

8、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3.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除了建筑,陶瓷、园林等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读一些这方面的论著,如宋末元初蒋祈的陶记、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陶埏、当代学者陈从周的说园等。然后尝试写一篇“中国陶瓷的特征”、“中国园林的特征”或者“中国绘画的特征”、“中国书法的特征”等等。可以参看相关著作,但是引用别人的资料一定要标注。(五)班刊编辑语文课代表组织一个编写小组,以“探索与发现”为主题,编写一期班级刊物。起名,设计栏目,写卷首语,然后组织编写班里同学学习本单元所写的优秀文章。编写完成后印刷成册,人手一份,留作纪念。也可赠送学校领导和老师。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