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吆喝》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4745607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课《吆喝》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11课《吆喝》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11课《吆喝》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11课《吆喝》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1课《吆喝》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吆喝》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1课吆喝教学设计课 型新授课时分配2课时第 二课 时 教学目标1.了解旧时北京城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文化内涵。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关注传统文化。教学重点了解文章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旧时北京吆喝声的特点。教学难点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旧时北京的吆喝声的怀念之情。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复习检查1、字音、字义(幻灯片展示)2、不同形式读的读课文。问题:勾画出文中的叫卖物。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路看来老北京的吆喝还真不少,哪行哪业都能吆喝。这

2、么多吆喝声,门类众多,纷繁复杂,作者却能安排的井井有条?咱们来探寻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文章第1段实际上是个总领段落。第2自然段介绍了从早到晚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第3自然段介绍了各个季节都有吆喝,且叫卖的货色不同。最后作者又对吆喝的不同品评和写出了作者现在的感受。小结: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繁复杂的吆喝声顿时“井然有序”了。三、 品读吆喝,揣摩语言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的吆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闹繁华的北京城。这一声声的吆喝带我们走进了老北京胡同里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其实啊,读吆喝就是读生活。这些吆喝你最喜欢哪个?你也来吆喝一下。老师示范:我最喜欢“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

3、喻,“冰”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很脆很甜,“塔”字又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老师吆喝)“喝了蜜的大柿子”拟人,饱满水分多,甜。“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说明萝卜好吃不贵,物美价廉。乞丐的吆喝押韵,朗朗上口。学生展示(三名学生)(生生互动,通过刚刚的吆喝闻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吆喝词有什么特点?北京京腔儿化音、押韵)这小小的吆喝词,比喻、拟人,夸张、生动形象,色、香、味俱全,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播放吆喝声),这就是老北京街头的声乐,这一声声吆喝是那么的精彩。但你看,这些诱人的吆喝词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他们是怎么唱的呢?1、有的声音高而细,有的低

4、而深沉。2、有点儿像唱京剧的。3、得力气足、嗓子脆。一般听过吆喝的也许不会把它们称为“艺术”,可作者萧乾却将其称为“叫卖艺术”,显然这名称里倾注了作者特殊的情感,你从中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对白薯的喜爱和满足,对往事的怀念,“到了夜晚也十分精彩”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叫卖声是很欣赏的。喜爱之情,“倒还剩下一种”惋惜之情,“没有失传”高兴)四、拓展延伸这些吆喝者只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小商贩,他们生活处境艰难,利润微薄,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他们热情、积极、淳朴、真诚、实在、有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难不低头,这些人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对吆喝、对

5、生活进行着艺术的创造,吆喝是语言艺术,是民俗艺术,它向我们展示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态度和豁达的人生境界。让我们再来回味那韵味十足的吆喝声。(幻灯片播放)今天我们也来创造一个吆喝,看看谁能用上今天课上学的吆喝的创造方法,为你最熟悉的物品创作一个叫卖广告,谁就是今天的课堂之星!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从吆喝声中读出了声乐之美,在这一声声吆喝中仿佛看到了那一群群走街串巷的身影,仿佛感受到作者那愉悦的怀想,感悟到了老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吆喝最动人的美丽,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记住吆喝,传承文化,这里是吆喝课堂。附板书设计: 11 吆 喝从早到晚 一年四季吆喝 民俗精髓 各行各业 地方文化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