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册美术教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4744982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册美术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七册美术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七册美术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七册美术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七册美术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册美术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册美术教案.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 四季的色彩 课时:2课时 课型:欣赏评述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分析艺术作品,能够认识到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及不同色彩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能力目标:认识该课中介绍的四位画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其作品进行初步分析,并写出短文,以表达对画而的认识与感受。 情意目标: (1)通过本课欣赏,认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 (2)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能力和情感。重点:认识四季的色彩,能正确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难点:用写短文的方法,表达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课前准备 l、图片 2、学生搜集在不同季节拍摄的照片或相关资料,并和家人聊一聊对不同季节的

2、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 1请看,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四季图片) 2问题: (I)你看到了什么? (2)听到了什么? (3)又想到了什么?(请学生回答) 3自学:打开书第2页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试着用“这是季,是 的季节。”来形容它。 4全班交流:你对最喜欢的季节有哪些美好的记忆或感受? 5出示课题:四季的色彩 二、 新授 I、欣赏。 (I)出示教材中的四幅画。 (2)问题:说说四幅作品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分组活动。 (1)要求: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由组长带领分组欣赏。 (2)学生根据要求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反馈 (以小组形式) (1)早春之路(日本

3、画)东山魁夷(日本) 画面体现了什么绘画风格? (写实性、装饰性) 画家主要运用了哪些色彩表现春天? 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从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什么?(请参考书上第2页对这幅图的提示。) 你还想了解什么? (2)夏列维坦(俄国) 画家运用了怎样的笔触来表现画面?(细碎、完整) 小知识:笔触是画家在再现或表现自然和生活时运用的各种笔痕。 画面主要使用了哪些颜色? 用短文表达欣赏这幅作品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感。(请参考书上第2页对这幅图的提示。) (3)金秋(中国画)林风眠 画面用色有什么特点?(淡雅、浓重) 树林在阳光照耀下呈现什么色彩 给你带来哪些秋天的感受?试用短文表达。(请参考书上

4、第2页对这幅图的提示。) (4)冬猎(油画)勃鲁盖尔(尼德兰) 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风景、人物、动物、植物)说一说。 观察作品的色彩,你有哪些体会? 你能感受到哪些冬天特有的美丽?用一篇短文表达出来。(请参考书上第3页对这幅图的提示。) 教师总结:虽然冬季将一切事物归于沉寂,但是却预示着春天的来l晦。四季的色彩是丰富的,有无限象征意义,四季的更替又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们之间是互相孕育、不断积累、循环往复的。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希望同学们学会运用艺术的服光和美术的语言来观察、表达艺术作品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感受。 课题:生活中的暖色 课时:2课时 课型:造型表现认知目标 :暖

5、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 能力目标:能画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 情意目标:了解暖色知识,体验暖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 重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或回忆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景象。 难点:以暖色为主的画中冷暖的搭配和感受。 学习材料 教师:色卡、暖色为主的图片、学生优秀作业、绘画用具 学生:暖色为主的图片、绘画用具。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布置课前准备内容: 1、准备23张以暖色为主的图片。 2、你认为暖色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3、你喜欢冷色还是暖色?为什么? 组织教学 出示色卡,将暖色与冷色分开。 学生选择区分冷色与暖色。 认识

6、暖色,了解暖色特点:对比中产生冷暖。 你发现生活中、自然界中哪有暖色? 什么场合使用暖色? 研究活动 组织学生研究活动: 1、分析自已带的图片中哪些是暖色。 2、暧色画中的少部分冷色起什么作用? 3、介绍一幅画的名称、也彩以及给你的感受。 小组活动: 分析自己带的图片中哪些是暖色。 暖色画中的少部分冷色起什么作用。 介绍一幅画的名称、色彩以及自己的感受。 艺术实践 分析名家名作红色的房间表现方法,谈谈给你的感受。 仿照马蒂斯红色的房间,选用与其不同的暖色改画一幅作晶。 第3课 生活中的冷色 课时:2课时 课型:造型表现认知目标:冷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 能力目标:能运用冷色点染的方法画一

7、幅风景画。 情意目标:了解冷色知识,体验冷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教学重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冷色初步掌握冷色基本知识,并能以冷色为主运用点染的方法画一幅风景画。 教学难点:运用点染的方法画一幅风景画。 学习材料 :色卡、冷色为主的图片、学生优秀作业、绘画用具 教学活动 课前准备 布置课前准备:收集表现水的图片。 组织教学 欣赏书中图片水。 组织研究活动 冷色卡中再分析偏冷和偏暖色。举例说明对比关系。 欣赏冷色表现水的图片,淡一谈冷色给你的感受。 分析、交流活动。 冷色给人的感受:清爽、宁静、安详、庄重、高雅、朴素 讲授新课 演示运用冷色表现水波纹方法: 将冷色滴洒

8、在盆水中,(不要搅匀)趁色彩没有完全散开,将生宣纸覆盖在水面上浸透轻拿出即可呈现自然水纹。 艺术实践 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准备好水盆、颜料、生宣纸 小组合作完成作业。 展示评价 l、组织小组展示作业。 2、组织评价作业。 给自己的画起个名字,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 第4课 快乐的人 课时:2课时 课型:造型表现认知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可以应用于线造型的各种各样的媒材,发现线材的美感并进行艺术创造。能力目标:了解线材的基本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研究身边各种各样的线

9、材,通过对身边线材的搜集、整理和组织,进行不同人物动态的造型。难点:人物动态夸张、生动及线材连接点的处理。(三)学习材料各类线材,如不同颜色的铝线、铜线等,质地较硬的线材如粗铁丝不适合学生使用;辅助材料及工具,如大号螺丝、圆锥形瓶子等,尖嘴钳子。教学活动:激情引趣让学生听一段节奏轻松欢快的音乐,伴着音乐欣赏不同风格的歌舞表演。听到这样的音乐,你是不是觉得浑身都想动起来?这样的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什么样的动作最能表现这段音乐?小组探究演示课件:雕塑家族的新成员动感雕塑。小组研究:表演并体会:当你活动时,主要是哪里在动?欣赏书上名家作品:它欢乐的动作和真实的人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为什么?动

10、感雕塑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哪里?研究教材分析、研究材中学生作品:你喜欢哪件?为什么?什么样的人是快乐的?你打算运用怎样的造型突出表现快乐?欣赏书中作品,看看他们如何用线材表现快乐的动感?你觉得哪里的造型是难点?和同学交流一下。技法指导根据个人的喜好与力度情况,选择适合的线材进行表现。教师就出现的问题进行有制对性的指导。有些东西(螺丝钉、铅笔、曲别针等)不属于线材,你觉得它们像什么?能够与线材有机地配合使用吗?启发了你哪些想?创作实践提出作业要求:个人独立创作或与别人合作完成有快乐动态的人物雕塑造型。展评营造社区环境,作为背景,将学生作品展示其中。你在创作中遇见过什么难题?是怎样解决的, 谁的造

11、型最大胆?你最喜欢哪一组造型?为什么?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课后拓展 -欣赏现代雕塑作品。第5课 自行车局部写生 课时:2课时 课型:造型表现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学习线造型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情意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学习线造型的表现方法。难点:如何用线精细地表现自行车。(三)学习材料白行车、图画纸、彩笔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语言组织教学。探究式学习活动提问:l自行车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

12、部分的线有什么不同?车把、车轮、车身、车上的线条有许多变化,比如,车条是直线、车筐是交叉线、链子上是曲线2谁能到黑板上画出自行车的某一部分?组织同学们猜一猜是哪部分。教师用线演示自行车局部写生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线的变化和衔接等。学生观察、学习用线写生的方法。小组讨论:你认为教材上的学生作业哪些部分画得好?对你有什么启发?组际之间进行交流。他们观察得很仔细、表现得很具体、线条画得很丰富学生动手实践布置作业。巡视辅导。小结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评价自己及他人的作品。课后拓展展示几幅表现一组自行车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回家可以进一步写生。第6课 猜猜我是谁 课时:2课时 课型:造型表现认知目标:通过学习,发现、表现背面人物头部的美感,进一步学习写生及线造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及画面的组织能力。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情意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捕捉背面人物头部的特征,能用线描写生的方法表现出来。难点:如何用线表现人物头部的特征。组织教学导人新课语言组织教学。探究式学习活动讨论:展示儿位本班同学背而头像,请同学们猜一猜是谁。(教师课前用数码相机照好。)板书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