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345模式学案 带答案.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4740697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逍遥游345模式学案 带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逍遥游345模式学案 带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逍遥游345模式学案 带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逍遥游345模式学案 带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逍遥游345模式学案 带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逍遥游345模式学案 带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逍遥游345模式学案 带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逍遥游学案【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3、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2、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学习过程和内容】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

2、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

3、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4、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1、字音识记鲲(kn)鹏 抟(tun) 齐谐(xi)

5、 坳(o)堂迁徙(x) 北冥(mn) 夭阏() 沮(j)丧榆枋(fn) 斥鴳(yn) 舂(chn)米 晦朔(shu)泠(ln)然 蓬蒿(ho) 翱(o)翔 恶(w)乎待哉穷发(f)之北 知(zh)效一官 决(xu)起而飞 数数(shu)然 飡(cn) 蟪(hu) 蜩(tio)2、通假现象(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3、虚词、实词怒而飞(怒:奋发) 志怪者也(志:记载)以六

6、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之九万里(之:到去) 之二虫(之:这)众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适(奚:哪里)是鸟也(是:这) 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 而后乃今陪风(陪:凭)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适百里(适:往)以久特闻(特:独) 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4、词类活用(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5、文言句式(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

7、怪者也。(判断句)(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6、实词、虚词的解释(1)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训俭示康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标记、做标记 (2)名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逍遥游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

8、壁之战名义 (3)、而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连词,表顺承)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连词,表修饰关系 )水浅而舟大也 (连词,表并列关系)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连词,表转折关系)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而御六气之辩 (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征一国者 (通假字,通“能”)课内探究具体分析课文一、仔细研读前三自然段,思考一下问题: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海运)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生物以息相吹)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里通过三个事例、一个比喻和一组对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至鲲鹏小到尘埃,它们的运行都必须

9、有所依托,即后文所说的“有所待”。3、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明确:运用了(1)类比论证,以水喻风,以杯水可载大舟喻大风可负大鹏,结论就是成功必须有所待。(2)对比论证,有两重对比,一是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对比,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都是为了鲜明地指出凭借外物的重要性二、 齐读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明确: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明确: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

10、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消遥。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你认为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明确: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

11、翔”。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鴳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

12、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庄子为何用斥鴳来喻自己呢?这是由于庄子的时代背景所限。他常常托别人或别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古今人物,禽兽鱼虫无一不成为他借用的对象。他之对己、对人、对物根本就没什么分别,只不过他有时在明处,有时在暗处,有时当场导演,有时幕后指挥,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着一个庄子”(张默生)4、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人类中,那些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良好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强大的能力就能够称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国的人,虽然他

13、们都以达到目的为满足,但因为是有所待,所以与消遥的境界来说实在相差太远了,理所当然要被比他们略高一筹的宋荣子所笑。但庄子对宋荣子的“笑”并不完全赞同。宋荣子尽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但却“未数数然也”。他仍是始终“未树”消遥境界。5、列子与宋荣子相比又怎样呢?庄子是怎样看的?列子比宋荣子要更高一筹,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但和宋荣子一样也是“未数数然”的。他能御风而行,虽说免去步履之劳,可是没有风,不是也无能为力了吗?所以庄子说他“犹有所待也”。6、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明确:也都

14、作了否定。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

15、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小结: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学生讨论:你对作者追求的这种“无所侍”的境界有何看法?明确: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认为,世上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原因在于“有己”,“有己”则“有待”,只有做到“无己”才能进而达到“无功”“无名”。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得道而生,形体只是道的寓所,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到外物的束缚,达不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