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汝窑瓷器釉面的显微观察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4735146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汝窑瓷器釉面的显微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宋代汝窑瓷器釉面的显微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宋代汝窑瓷器釉面的显微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宋代汝窑瓷器釉面的显微观察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宋代汝窑瓷器釉面的显微观察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代汝窑瓷器釉面的显微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汝窑瓷器釉面的显微观察(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宋代汝窑瓷器釉面的显微观察玛瑙入釉汝窑神秘而独特的天青釉,在宋代文献中,记载它含有丰富的玛瑙粉末。以今天科学的角度解读,玛瑙是石英的一种,由二氧化矽沉积而成。在釉中参加玛瑙粉末对瓷器的釉色、质感、开片并不会造成显著的影响。但是,汝窑产地盛产玛瑙,北宋也曾屡次前往开采,加上汝窑外表闪烁著假设隐假设现的淡粉色光泽,无不让人以为这正是玛瑙入釉的现象。满釉支烧为追求瓷器完美无瑕的质感,多数汝窑以满釉支烧法烧造,制作时仅在底部以支钉隔开瓷胎和匣钵,以让瓷器於烧造过程不致变形,也让釉尽可能覆盖住整件作品,到达满釉的效果。烧制完成的汝窑,底部存留的支钉细小假设芝麻。传世盘、瓶、碗类的汝窑和稍大的洗,底部存

2、在五个支钉痕,而小尺寸的洗和碟用三个支钉,水仙盆用五个或六个支钉。时代不同,工艺烧造的过程及使用原料的成分也就不同,各种窑烧瓷器的釉层必然存在不同的面貌,因此瓷器的鉴定除了根据器型款式、轻重、色泽来识别,以及运用科学仪器做成分分析之外,器物外表的显微观察是方便又直接的方法,因为釉面上呈现的各类现象如气泡、开片、刻痕等,亦可作为研究瓷器工艺技术及鉴定的入门。除窑址出土的破片之外,传世汝窑的显微照相不多,因此国立故宫博物院科技室规划拍摄本院典藏的汝窑瓷器的釉面影像,以提供作为鉴定研究的参考。拍摄所使用的仪器是MS-L150型携带式显微镜,以150倍数进展釉外表观察,为了贴触器表进展细部观测,特别商

3、请厂商研磨制造一只可调整焦距的透明压克立接触头,以防止直接接触器面,可能引起的损伤,同时也搭配使用影响捕捉及分析系统,使影像即时呈现於电脑萤幕上,方便观察。同时,也能进展显微照片的同步的同步拍摄与存档。摄影的方式是先做全器的显微观察,再进一步择点进展拍摄,选拍的部位集中於器皿外侧右面的气泡、后釉、断面、缩釉、冰裂纹、底面刻字及支钉痕等处,并以相关破片进展比拟观察,以下即是初步观察的心得。一、釉面气泡的观察由显微镜头观察院藏汝窑釉层的气泡分布,初步归纳出几项特征,汝窑釉的流动十清楚显图1,形状如同流动的棉絮与豆花一般,分布在其中的气泡随处可见,而且气泡的大小差异较大,大者可为小者的数倍至十数倍。

4、大致上气泡的分布较自然,分散於釉层中,但有层次感,呈现出活泼生动的韵动感。气泡外层具较厚的乳白状圈痕。在釉面的观察中,气泡、流纹釉流动形成的纹路与裂纹,三者是观察的重点,同时也发现三者也有时间先后、空间深浅的复杂关系图2、3、4,通常外器壁上观察到的流纹比器底面来得明显、而缩釉及气泡周遭的流纹也较为剧烈。其次,假设以宝丰县清凉寺出土的破片做观察图5、6,亦得到相似的釉面气泡与流纹的分布状况。同时透过对汝窑胎釉的研究报告,得知釉料中的石英质颗粒、气泡及乳白云雾状物质指液相别离的釉质是造成汝窑乳浊感的原因。此现象透过显微镜的观察,发现气泡孔由胎或釉层本身形成图7,而继续在釉层中逐渐长大,气泡形成时

5、,气体将釉质推向外,形成了我们观察所得到的气泡壁较厚白的现象。此时气泡周围的乳白云雾状物质绕过气泡继续流动,而气泡反面未接触流动的周遭是低密度云雾状物质的釉质形成长条带状图8、9,图中以红箭头标出高密度乳白云雾状物质液相别离的釉质的流动方向。有时气泡离开气孔,随釉层流动,那么可看到气孔已不在气泡的中央。大型气泡有时可发现多个气孔,也有可能是数个出气的来源集合后,有足够的气源让气泡撑大的缘故。残片断面照显示图10,气泡长大的过程中,经常留下同心圆的痕迹。气孔中心点是釉质密度最低之处,几乎为气体所占满,所以也是最容易破裂的地方。二、开片与流纹的观察瓷器烧造过程中,假设温度出现改变,由高温降为低温,

6、此时由於釉层与胎层的收缩度不同,正是产生开片的主要原因。院藏一件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图11是传世唯一一件不带开片的汝窑瓷器,藉此时机,我们对其进展显微观察,并记录釉面的特征加以拍摄。至於另一件形制一样却多处带开片的水仙盆图12,经过显微观察后发现全器多处可见开片。通常开片发生的部位,气泡常易破裂,裂纹因污渍的渗透呈现暗褐色图13。釉面上的冰裂开片图14,每一道冰裂纹造成的区块在光学显微镜下竟然呈现出不同亮光。观察气泡的过程,也许可以推测出汝窑烧造时釉面上的大气泡破裂后,周围的釉质会流入填补,但由於熔融时间缺乏,无法完全填平,便留下釉质旋动的痕迹图15、16,图十五釉面上左右下侧各有两个较大的气泡

7、,右侧已破裂。如果熔融时间足够,周围的釉质随流入填补图17,但仍可见釉质盘旋的痕迹。图十八显示釉面上的缩釉现象,犹如黑洞般的企图吞嗜附近的气泡。缩釉现象的原因与上层大气泡破裂,或者施釉料浓度低即缺釉的部位,产生周围缩釉而露出胎层。厚釉处的气泡图19、20,视觉上纵深较大,外表的气泡清楚浮出釉乳浊分相层,显得格外透明清澈。三、铭文与支钉的观察现藏汝窑底面常存在后刻铭款,容包括收藏记号及御题刻铭,例如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为十八世纪的刻铭,而奉華、丙蔡之蔡等刻款,有以为可能早於十八世纪。汝窑青瓷奉華碟的底部所刻的奉字图21,经显微观察,可清楚看出字是烧造后才刻上,原气泡孔因刻而划呈现九十度折角缺空

8、。又如汝窑青瓷碟底部的丙字、汝窑青瓷圆洗底部的甲字及汝窑青瓷丙蔡碟底部的丙、蔡字图22、23、24,都可观察到刻字边缘釉线较锐较直,以及釉表气泡孔因刻字而被破坏的痕迹。而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如汝窑青瓷圆洗底部的乾字及汝窑青瓷盘底部的宋瓷方是瓷的宋字图25、26,皆表现出刻痕较浅,刻铭之下犹可见到气泡釉层。汝窑烧造方式以满釉支烧为主图27、28,支钉与胎土接触点犹如芝麻粒状痕。经显微观察,看到周围的釉层与支钉接触部位有不少的小黑点状图29、30、31,原因可能是汝窑脱去支钉时,釉层与支钉接触点外表微小气泡孔破裂的缘故向来物以稀为贵,由於汝窑被视为稀世之珍,北宋之后亦出现相仿的青瓷作品。相形之下,南

9、宋官窑葵花式碗图32,釉面气泡略小,数量较多,大的气泡相较减少,分相釉质的流动及气泡的清晰度皆不及汝窑。明、清后防汝窑青瓷图33、34、35,釉层明显较厚,气泡大小略为一致,流纹较不明显,且常见气泡团簇而无层次及分散的感觉,比之北宋汝窑气泡现象有所不同,可以直接从显微照相的观察中来区分。院藏仿汝窑青瓷奉华尊图36,观察到的气泡及流纹分布情形也不如前面提到汝窑的特征,反而比拟像是南宋以后的分布情况。五、结语 釉流动纹路的形成,是汝窑在烧制过程中有较长时间的冷却速度下或复原气氛下所产生液相别离,在温度过高及保温时间过长那么不利於液相别离的发生。明清仿品的釉层厚度比汝窑来得厚,而且也与汝窑厚层所观察到的有些不同,这便是显微观察所得到的体验。过去科技室曾仿制汝窑作品,只在外观上求其与汝窑有器型及色彩上的相似,现在利用显微观察院藏汝窑得到的经历,将有助於制作技术的研发与改进,以及进一步探究古代汝窑工艺技术的奥秘。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