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4729021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近年来,随着博客、论坛、微博等的兴起,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一般受众的信息传播地 位,为受众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平台,然而网络谣言也应运而生,各式各样的网络谣言涉及社会各个层面, 不仅扰乱了网络秩序,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网络谣言现象,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相关建议。关键词:传播学 网络谣言 媒介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通常是通过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的传播 效果与范围是有所限制的。然而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现在的谣言借着网络 快速的扩散,其影响力不再像先前的口语传播会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 泛,出现了跨

2、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大规模传播现象;它的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可以一 夜之间到达全球网络用户;它的产生原因更为多样,出现了国与国之间利用网络谣言进行政 治斗争的现象,出现了利用谣言影响股市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它的传播路径更为复杂,出 现了网络谣言与口头传播和传统媒体传播交错互动的现象。显然网络谣言比起口传谣言来, 危害更为严重,控制也更为困难。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网络谣言是谣言发展的新阶段。1 网络谣言的现状谣言自古有之,成语“天花乱坠”、“捕风捉影”、“三人成虎”等便是谣言在古代的 反映。我国学者胡珏给谣言下过一个定义: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 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

3、的阐述或诠释。所以说谣言是虚假传闻,有的掺杂一定的事实, 有的则完全凭空捏造。谣言在互联网和手机等通讯工具日益普及、民意表达更加顺畅、信息传播愈加快捷便利 的“自媒体”时代,搭上了网络的快车,在速度、广度、力度方面都有了空前的扩展。在传 播特点上,网络谣言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网络上的信息通常以惊人的速度在各国、各洲、 各种族之间传播。因特网的用户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无从证实的新闻、流言、诽谤、 假情报,并在同一过程中不断增加一些虚构的情节。 1网络谣言的泛滥与网络的虚拟性、 匿名性有很大关系,网民在网络上的身份脱离了其真实的社会组织关系,失去了一种社会约 束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情绪支

4、配下,往往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情绪的冲动行为。而且在 快速的、大规模的连续转发后,对传播谣言源头的追寻查证比较困难,这为不少网民制造、 传播谣言提供了保护伞。2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意义2.1 网络谣言:人际传播中的未知新闻信息传播学上看,一般认为谣言代表的是有一定涵义的信息,它赋予与现实有关的某人或某 事一些新的因素。在这一点上,谣言与传言不同,因为传言只与过去的某桩事实有关;谣言 所流传的内容是一种正在发生、流传的信息。谣言是通过朋友或同事传到我们身边的,而且 他们往往并非都是所叙述事件中的直接见证人,他们的朋友才是目击者。信息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大众传播媒介;另一个是人际传播。然而,在很多情况下

5、,人际传播的信息往往却走 在其他传播媒介的前面。对于公众来说,信息与谣言之间的分界线并非是客观的,它是的分 水岭是主观性质的,它是我们相信与否的产物,当一个人相信他的一个朋友所带来的消息, 他就认为这不是谣言,这个信息就得以继续流传下去;当他有所怀疑时,他就认为这同一个 消息是谣言。从起源上看,新闻也和谣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谣言是一个临时的新闻,早期 的新闻信或早期的报纸中,许多新闻就来自小道消息或来自谣言,即使到目前为止,谣言仍 然是新闻的一个来源,或被作为新闻背景加以传播。其次有的学者(如卡普费雷)还认为, 在形态和信任机制上,流言和新闻本质上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比如说在奥森威尔斯

6、的广 播剧世界大战造成的“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中,通过正式传播渠道用新闻播报的方式 播出虚构故事就被许多人无条件地当成了新闻事实。2.2 网络谣言:组织传播中小道消息的集散地所谓小道消息,又称“传言”、“传闻”,是指所传内容的事实根据模糊而又没有得到 官方的确认和公开,是通过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路径在民间所流传的一种信息以及对这种信 息的议论,它既不同于正常渠道中所传播的新闻,又不全等于谣言。小道消息和谣言有很 大的相似性,是因为它们都是一种没有得到确切来源、而在人们中间流传的消息。小道消息 接近事实的程度要更近一些,但就传播范围来看,小道消息的范围耍窄,小道消息一般是在 亲戚、朋友、同事等小群

7、体间相互传播;而谣言除了在这些范围内传播,更多的还会借助现 代媒介在公众、社会等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传播。关于谣言的群体心理特征,法国研究者弗勒莫作了如下概括:“谣言并不是一种人为 的现象,它的根本是人们感到自己缺了点什么,它又以模棱两可的感觉在扩展延伸,它存在 的基础是使人希望对事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或是对隐约感到的威胁的一种反应。”显然, 谣言是公众应付社会生活的一种应急状态,是公众解决疑难问题的不得已形式。现代社会生 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公众运用网络传播信息,借助网络来作为联络和沟通感情的一种 方式;有的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关系广,消息渠道多,自己能充当一个群体讨论的“舆论领袖”; 还有的人或团

8、体组织,则是怀有一定目的,故意夸大、传播谣言,制造紧张气氛,从中获取 某种利益,这些人往往就不仅是在传播流言,而且是在制造谣言。2.3 网络谣言:网络传播的舆论力现代社会中,虽然每天都从众多媒介中获得大量新闻及知识,但人类仍然要依赖语言获 得消息,交换意见,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因此,无数轻微事件的消息则可来自街头巷尾、 酒吧茶馆等,这类消息用现代眼光来看,大多属于流言或琐谈,但仍有极大影响力量,甚至 可以形成舆论基础。通常人们认为,舆论是公众的意见和看法,是社会全体人员或大多数成员的共同信念, 也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谣言要在社会上流传,就要在不同的团体、企业、社会等各种 形式的组织中传播,

9、在信息流动过程中,无论哪个社区,哪个群体,对于某一问题总是有着 一致的意见。无论一个人属于什么生活圈,但他们都有明确的生活目的,有共同的意识、利 益目标等,当谣言在传播时,如果触及这些社会群体的意识利益,那么社会舆论必将产生。 三鹿奶粉事件中,之前就有消费者投诉,后来湖北已经出现了肾结石的病例,6 但三鹿集团 和其所处地方政府对事件及信息保持隐瞒,导致了舆论的愤怒。谣言是以传播信息为主,而舆论不仅传播信息,更主要的是表达大众的态度,通过舆论, 可以看出造成舆论的众人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兴趣、需要和期望等。在小群体社会中, 谣言作为“闲话”受人喜爱,人们在紧张劳动之余,往往把流言闲谈作为生活的

10、佐料议 论不休。人们在这种议论中相互迷惑耳目,很快转为一种荒诞的意见。意见可以用事实来暗 示,许多社会事件的表达方式都有倾向性,大力传递一种消息或极力封锁一种信息,反映不 同的思想倾向,这种传递一旦成为多数人的共同行为,就形成舆论氛围。美国社会学家T 布塔尼认为:流言是一群人在议论中产生的临时新闻,它起源于重要 的事情而公众又缺乏充分的信息,于是需要用集体的智慧对之寻求并做出解释。8 由此看来, 谣言既是一种传播方式,又是一种传播媒介。一方面谣言几乎是新闻前的新闻,它引起了群 体心理互动,在某一事件发生的开始,每个人都想尽可能去理解“现实”,构筑他们自己独 有的真实,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这

11、种解释往往是流言内容的变形,恰恰印证了公众对 新状况、新环境群体性再适应的心理趋向;另一方面,作为传播媒介的谣言,其传播的内容 信息尽管是变形的和扭曲的,但并不存在核实谣言内容的动力,因为“有人说”本来就等于 没人说。很多谣言并不要求公众采取行动,而且很有可能谣言本身就是人们内心所希望听到 的消息。当事的公众也许多少是无意识的,但是研究者可以依据谣言的内容和传布情况,较 为准确的把握舆论。鉴于此,应当把网络谣言视为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表达意见或情绪倾向 的一种公众表现,或者是公众解读社会公共事件的“晴雨表”。3 网络谣言的规避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

12、网络谣 言也随之进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实践证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已经对社会的 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如果不加以治理,必将有更多的人信谣、传谣,也会有更多的别有用 心的人去造谣。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大力遏制谣言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我们要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强社会透明度。网络谣言传播的一个重要前提 是真实、权威信息的模糊或缺失,社会信息的公开程度越高,谣言的生存空间就越小。政府 在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初期,就应将事实真相及时公开,准确地告知大众,不给谣言可趁之机。 其次,我们网民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增强独立、理性思考的能力。对于一些未经证实而 又影响重大的信息,要多进行查证,不

13、要盲目跟风起哄,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正所谓 流言止于智者。此外,也可以法律手段规范和约束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对虚假信息、不准 确信息以及诈骗性的信息及时查证,加强对有害信息的管理。参考文献【1】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 年,第38 页 【2】法卡普费雷著,郑若麟,边芹译:谣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6页【3】江万秀,雷才明等:谣言透视,群众出版社,1991年,第10 页 【4】陈力丹:舆论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年,第 102-103 页 【5】周毅:传播文化的革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9 页 【6】三鹿应主动站出来承担第一责任,2008 年09月13日,武汉晚报 【7】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192-214 页 【8】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315-32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