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预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4724782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预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预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预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预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预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预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预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预案17.触摸春天教学目标:1.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书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4. 体会盲童对生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十个春秋,谁能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春天。从同学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家谈得最多的是通过眼睛所提供给我们的视觉形象。那么一些双目失明.失去视觉的盲人心中的春天又会是怎样

2、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没有视力的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是他们心中得春天也同样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因为他们是在用心灵出触摸春天。二、 检查预习,认读生字。1. 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谈一谈你阅读后的初步感受。2. 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3. 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助互学,将课文读准.读通。4. 指名朗读,进行评议。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1. 自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出标注: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画出不懂之处。3. 教师组织

3、全班同学交流读后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儿”来谈。 第二课时一. 自读课文二. 品评人物,深化认识说说通过仔细阅读,你对盲女孩安静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一说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三.研读语句,深化感悟1. 明确研读内容:上节课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交流了感悟,这篇课文有许多词句含义深刻,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认真揣摩言外之意。2. 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研读结果。3. 全班交流,教师点播使学生理解引向深入。4. 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四. 拓展阅读,升华情感1.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2.可爱的小

4、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用心灵触摸到。海伦.凯勒说:“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同学们自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3. 班交流:“我”在树林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4. 同学们谈一谈对海论凯勒的认识和了解五. 布置作业,课下延伸1. 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2. 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读后感想。教学反思叶澜老师曾经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故事很简单,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

5、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作者以别于常人的细腻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盲女的一个小小的动作,而更重要的是作者被这一小小动作所感动着。课堂回放第二次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学伊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今天老师就同大家一道走进文字的心灵深处,跟随安静去触摸春天吧!下面请几位同学接力读全文, 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上课伊始,我将“竞争激励的机制”引入到了课堂,“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然后揭示新课。下面请

6、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课文中描绘的哪些画面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花香间流连-花丛中穿梭-准确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拢住了一只蝴蝶-放飞蝴蝶。接着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认真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来吗?学生找读,感悟,旁注,老师巡视并个别指点;然后然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在进行交流。 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细致的咀嚼.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想象的翅膀展开以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

7、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这就是我的一节语文课,一个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的无比美妙的语文课。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清.精心契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18.永生的眼睛教学目标:1.学会课文生字10个。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捐献器官,帮助他人,并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3.对自愿死后捐献器官的高尚行为产生敬佩之情。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体会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

8、高尚情操。教学过程:一、活动体验,交流资料。1.请学生都蒙上眼睛,把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进书包。边做边想:假如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明,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学生体验,纷纷说。)2.结合“初显身手”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3.师补充资料:资料1.长期以来,许多中国人具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因此对于死后捐献器官,大多数人不能接受。一方面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多,而另一方面损献出来的角膜少,因此患者重见光明的可能性小。资料2.张英瑜幼小的生命来到世界仅仅116天,而她的角膜却给三位受捐者带去长久的光明。资料3.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

9、母亲。资料4.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4.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5.揭示课题。从题目中,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什么是永生?为什么要说“永生”?谁的眼睛是永生的?)6.默读课文,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大多数学生根据课前的资料收集.调查和课上的交流.感知,会说爸爸和温迪很高尚。)二、自主学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2.为什么爸爸和温迪很高尚呢?再次默读课文,独立完成课后的表格练习,理清文章的脉络。三、合作交流,深化理解1.4人小组交

10、流自学情况,互相质疑。2.全班交流。3.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品读课文。(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2)替每个人物说明他的观点,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做?琳达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地离去”,指导朗读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的感情。加深情感体验,和后面的自觉捐献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琳达转变的过程。琳达一开始极力反对,她的看法改变了吗?简单说一说。(生说,师板书:)(捐献角膜)母亲父亲女儿(“我”的态度)不理解理解主动突出重点,对父亲的话进一步深刻理解。(3)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

11、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从爸爸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很有爱心,他给失明者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而正是这种爱心.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感染了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5.课文的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每个“骄傲”都是什么意思?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能从作者一家愿意给失明者捐献角膜,并为能够帮助别人而感到自豪,学习他们那富有爱心的高尚品德。6.父亲离去了,他的爱心离去了吗?在哪里得到了体现?7.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

12、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8.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时,没能想到的是,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温迪去世三周后,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终生

13、享她的美丽。如果哪位受捐赠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游玩,并且爱上了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我知道那慷慨的施主是谁。金发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帮助学生体会带爱心是不会停止的,是永生的,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 9.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10.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帮助学生体会带爱心是不会停止的,是永生的,从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四、回读课文,课外延伸。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学习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收获?2.师生共议:我们能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做些什么?(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身边的人听。(2)替重见光

14、明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3)利用收集和调查到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4)写一封捐献器官倡议书。教学反思: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到捐献器官在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身边的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导致器官供体严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与人体器官来源十分紧张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训练学生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整合.梳理自己获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教学结束后,以教材为依托,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确立探究的

15、主题,从解读文本成为“读者”到感悟课文成为“学者”,最后提升认识成为“作者”的过程中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19生命 生命教学目标1. 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正确书写“鼓动.跃动.欲望”等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深刻意思。4.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激发情感导入1. 小时候,在小院的墙角丢下几颗葵花子,不料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