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及其引导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4719983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及其引导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议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及其引导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议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及其引导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议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及其引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及其引导(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及其引导摘要:非正式群体在班级里客观存在,并影响着班风的形成和班集体的建设。 本文着重探讨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特点、分类、引导方式,并尝试将班级的 非正式群体纳入班级正式的常规管理,使其对班集体的建设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班集体建设;引导作者简介:沈逸亭,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06级教育管理。非正式群体,是指未经官方规定的,民间自然或自发形成的一种群体, 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主要是由于情趣一致或爱好相仿、利益 接近,以及彼此需要等原因把人们联结在一起,并且靠心理、情感的力量来维持 的群体。在任何一个组织当中,非正式群体都是客观存在的。

2、它对正式组织的发 展既有积极地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非正式群体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无论 是在班集体建设还是在开展班级活动中,都要重视非正式群体的因素,充分发挥 其积极作用。一、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有以下特点1. 兴趣爱好相同共同的志趣可以使群体成员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在学生当中,那些具有相 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理想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学生容易相互吸引形成非正式群 体。如自发形成的球迷、歌迷群体等,都属于这个群体。2. 知识型是那些追求理想、热爱学习,关心班级,热心于班级活动的学生自发形成的 群体。3. 需求互补这种因素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比较常见。如学习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支配欲 强的和愿意被支配的,

3、脾气急躁的和性情温和的,都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另外, 处于青春期的男生女生,渴望了解异性、与异性接触、交往,也是属于这一因素。4. 有相同或相近的背景和环境因素在正式群体内部,经历过类似挫折、有过类似遭遇、家庭背景情况相近的成 员较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5. 时空接近相处的时间较长、空间距离比较近,都容易促使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如同桌。二、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还具有以下特点1. 心理协调,观点一致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经常面对面的交谈,由于成员的经历的 相似,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往往会趋向一致。2. 凝聚力强每个群体都有个核心人物,成员对群体有强烈的归属感。成员之间也往往带 有某种义气。一旦

4、核心人物有所要求,成员都能服从命令,做出相应的表现。而 对群体外的成员,因缺少情感或人格上的吸引,无行为准则上的一致性,群体会 有明显的排他性。3. 目标一致,能量很大无论哪个群体都会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即使偶尔产生不同的观点,在核心 人物的引导下,会在实际行动时取得一致步调,充分发挥他们智力和体力上的潜 能。三、对不同群体的引导1. 非正式群体的分类在班级的这些小群体中,有些是积极型的,有些是中间型的,有些是消极型 的。(1) 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一致或基本一致,成员绝大多数 是学校的学习尖子、各种活动的骨干分子,思想进步,上进心强,对学习、活动 认真负责。有较明确的人生目标

5、。(2) 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因地理因素和性格相似而结成的非正式群体约占学生 非正式群体总数的50%左右。它们在班级中的作用不是很明显,一般也不违反日 常规范。(3) 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基本不一致,多是由一些比较自 卑、性格内向,或因成绩不佳在班级、学校中遭受冷遇的学生组成。(4) 破坏型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其活动具有 破坏性,这类非正式群体其成员由一些各方面表现差、有劣迹、受过处罚、单亲 家庭(缺少家庭的关爱或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乂自暴自弃的青少年学生组成。2. 非正式群体的引导(1) 分析群体成因,对症下药对待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应有正确的引导,充

6、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对待 非正式群体,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放任自流,二是过分压制。作为班主任,应 当分析研究形成非正式群体的因素,掌握群体成员的基本情况及群体的活动方式、 活动内容那个。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往,以便有针对 性的采取教育对策,对症下药。a. 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因为其能够直接促进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要大力扶 持。不仅要鼓励其存在,同时还可以向其提供一定的经费、场地、活动时间,引 导他们成立正式的社团组织,吸收更多的学生参加,发挥其育人的作用。b. 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应注重关心和引导。这种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的地位 和作用不太明显,常常被班主任忽视或放任。但只要

7、我们仔细分析一番,就会发 现这种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具有一定的离心力,不利于班集体凝聚力的增强。班 主任应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一方面促使他们与更多的同学友好相处,增进了解, 在班级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交往,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得 到提升,使之向积极型群体发展。c. 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第一、掌握消极型小群体形成的规律,把工作做在前面,在其刚形成的初期 就及时引导教育,会控制这部分小群体的发展,降低工作难度,使他们向班集体 目标靠拢。第二、加强同消极型小群体成员的联系,加强沟通,尊重、理解他们,以此 降低他们同班集体在目标上的不一致性。第三、对小群体的消极行为不能迁就,可适当运用批评、处

8、罚等手段。要坚 持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逐步瓦解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并使其向积极型 非正式群体过渡。(2) 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实行目标改造,使之纳入正式轨道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的目标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也因其目标 的差异性才形成两个类型的群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性质和作用。若把它的目标纳 入正式群体目标之内,使两者目标一致,就会减少整个整体的内耗,形成最大 合力,这样班集体等正式群体的效益和功能就可达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如:如值 日生工作安排给每组自行分配和安排,权力下放给学生,由组长负责,组内讨论 确定分工,每组进行评比。一学期下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员一旦有了一致的 目标,迸发出的力

9、量还是不容小视的。组员之间会协调,一个人有困难或病假组 内会有其他人一起帮着做,省去了有同学请假要临时找人替补的麻烦。组与组之 间也会进行比较,有了竞争。有竞争才有动力。成员之间会主动换岗以取得了更 好的效果,学会了很好的合作。乂如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分配给各非正式群体, 各群体会积极自由分工合作,成果突出,在学校评比中获得各项殊荣,这都是非 正式小群体发挥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目标的引导和改造,是转化非正式群体和发挥 其积极作用的根本。(3) 做好核心人物的思想工作,带动一批人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有特殊的威信,他们能力强、影响大,其行为举 止往往对整个群体的变化与发展起到重

10、要的作用。所以要对这些核心人物进行耐 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这是正确引导和转化非正式群体的关键。只要他们有了积 极的转变,就可以影响其他人,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对此,教育者应该善 于发现和肯定核心人物的优点,给予真诚的关心爱护,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 同时还要创设一个有利于调动他们积极性和发挥特长的环境,必要时可任命其担 任学生干部,使之纳入正式组织的轨道,发挥积极的作用。核心人物转变了,整 个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就会随之变化。(4) 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吸引非正式群体向班集体靠拢最大限度地去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正式群体里 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的聪明才智

11、和特长得以全面发挥。而开展形式多 样的活动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如组织兴趣小组、音乐舞蹈类比赛等活动, 给他们锻炼自己的机会,让各种非正式群体显示出各自的特长,让他们在努力参 与的过程中体验作为班级正式群体中一员的快乐。不仅可以使非正式群体扬长避 短,还增强了正式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将非正式群体纳入到班级集体活动当中,使其与班级正式群体协调一致,发 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为班级整体组织和目标服务,让他们成为创建优秀班集体 的积极力量。一旦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价值规范等逐步与班集体统合起来,集体 的每个成员就会都能够在班级、小组中找到有价值的、自己感到满意的位置,每 个人会逐渐成为同龄伙伴所喜欢

12、和重视的人,每个人就会感到自己在班内是不可 替代的一员。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邮政编码:215004参考文献:1曹长德.当代班级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卢盛忠.管理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9).3姚本先.论中小学非正式群体功能与教育管理J.中国教育学刊,1992(5).On the Formation of Informal Group in Class and Its Leading RoleSHEN YitingAbstract: Informal group is objective in class and influences the d

13、evelopment of class atmosphe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auses,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and leading of informal group, and attempts to introduce informal group into formal class management, so as to play its promoting role in class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nformal group; class construction; lead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