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4707564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三、教法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提倡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溶液形成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针对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背景,本节课主要运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即以四个探究活动为主线,其间贯穿溶液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实验探究与

2、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九寨沟的风景图片,配以容中尔甲的歌曲神奇的九寨,画面定格在溶液章图上时,宣布上课。 新课导入顺序:九寨沟的水海水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材中溶液单元的章图就是九寨沟的风景图片),通过美妙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学习课题。这种导入方法,富有新意、彰显美感。 2.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 学生汇报所配制的

3、溶液的名称。 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析两种溶液形成的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体验)两种溶液的特征。 由蔗糖、食盐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推出溶液的初步概念。 让学生利用所配制的溶液设计实验(向蔗糖或食盐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晶体、高锰酸钾晶体、硫酸铜溶液,或将食盐溶液和蔗糖溶液混合等)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设计意图:蔗糖、食盐是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设置学生自己动手配制蔗糖、食盐溶液,师生共同分析形成过程,共同分析溶液特征,共同设计验证实验等教学活动,目的是为溶液概念的建立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溶液概念的建立,注意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体验

4、,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遵循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3)师生活动2: 要求学生对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另一种物质”做出判断:谁被溶解?谁能溶解其他物质? 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总结出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用媒体展示,如表1所示)。 表1 溶液配制组分 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液体)碘酒 碘(固体) 酒精(液体)稀硫酸 硫酸(液体) 水(液体)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液体)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

5、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等内容。 设计意图:溶质、溶剂判断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巩固溶质、溶剂的概念;二是让学生发现常见的溶质、溶剂的判断规律;三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变传统的机械灌输为学生的主动发现。 3.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实验将一两粒碘、高锰酸钾,四五滴植物油加入到2mL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演示:将一两粒碘、高锰酸钾,四五滴植物

6、油分别加入到2mL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如表2所示)。 表2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碘 水 碘难溶于水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板书2: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教材中设定的实验进行了重组和增添,注意了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实验的简约性,消除了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实验过多过滥的弊端。学生实验和教师实验的分段进行,为学生发

7、现溶解的影响因素带来了便利,既保证了探究活动的流畅性,又保证了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4.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向1号试管中碘和水的混合物中加酒精;向1号试管中的高锰酸钾溶液中加酒精)。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5)实验现象交流(媒体)。 设计意图:体现学生实验二次应用的思想,使学生在1、2号试管中所做的实验,得到了再一次的利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得出两种实验方案:既可以向

8、碘和水的混合物中加酒精,也可以向高锰酸钾溶液中加酒精(教材中只有向高锰酸钾溶液中加酒精一种方案)。 5.表达交流 让学生交流和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以及溶液在实际生活、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将这一环节设计在此处,有两个作用:一是溶液的主要知识已经学完,此时,学生能够联系实际,有话可说;二是通过对上述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生产、生活实例的回顾,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学习溶液的现实意义。 6.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两三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

9、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板书:3.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观看模拟动画,介绍乳化现象(板书:乳化现象)。 流程分析,比较洗涤剂去油污和汽油去油污的原理。 (7)介绍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实验中3号试管里的液体进行实验,再一次体现了实验的简约性。运用对比探究的思想,将浑浊液体2与浑浊液体1加以对比;将水洗涤的试管和洗涤剂洗涤的试管加以对比;将汽油去油污和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加以对比等。通过对比建立乳浊液及乳化的概念,通过对比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和乳化的区别。

10、 7.课堂小结 (1)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2)请学生谈谈本节课所用到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归纳、学会总结和学会感悟,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包办课堂小结的做法,培养了学生归纳知识能力,增强了他们对学习方法的感悟。 8.拓展延伸 (1)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并用表格的形式写出溶液、溶质、溶剂的名称。 (2)上网查询,进一步了解溶液与工农业生产的联系。 (3)结束语。 设计意图:将布置作业说成拓展延伸,不仅说法上有新意,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创新。两点学习任务都富有了课堂探究活动向课后延伸的意味。 附板书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 2.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3.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