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儒学与现代社会.doc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02.17KB
约4页
文档ID:554669679
儒学与现代社会.doc_第1页
1/4

儒学与现代社会 儒家提倡王道,反對霸道;支持正義的戰爭,反對不義的戰 爭這種主張,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反對的 問題是:根據儒家的觀點,甚麼是正義的的戰爭?又有沒有真正 的「正義的戰爭」呢? 「王霸之辨」 ,出自孟子: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 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 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註 1) 」孟子說: 「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 」這是王道與霸道的分 別所在 讓我們先看看「霸道」 根據孟子的說法,假藉仁義的名義,以武 力攻打別人的,就是霸道這種戰爭,也就是不義之戰其實還有一 種更壞的戰爭,就是「以力服人」的戰爭這種戰爭連正義的藉口也 乾脆不要,赤裸裸地為掠奪別人的土地、財富而發動戰爭當然,古 今大部分的帝王、政客都很聰明,他們不會隨便拋棄道德的外衣而作 戰,以免出師無名,招人口實不少「偉大」的政治家反而深得「以 力假仁」的奧妙,運用種種似乎正義堂皇的口號來發動戰爭現今最 好的例子就是美國總統布殊攻打伊拉克的戰爭了!他以伊拉克擁有大 殺傷力武器和與恐怖分子勾結為由,達致掠奪伊拉克石油資源,鞏固 在中東的戰略地位之實。

這便是「以力假仁」最好的例子布殊是當 今名符其實的霸主 1「王道」 就是統治者修養好自己的品德,然後以身作則,感化人 ,民,也要推廣恩德,實踐仁政仁君、王者對內是愛民、保民、為民 制產;對外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註 2)他們不用藉 」戰爭擴張領土,別國人民也自然樂於歸順這樣,要達致廣土眾民, 也不是難事!古代的周文王「以百里而有天下」(註 3),便是儒家最 津津樂道的例子了 既然藉「王道」「仁政」「文德」便能治國、平天下,哪還需要 、 、戰爭嗎?當然,天下難免有時會出亂子,這樣天子便難免有出兵平亂 的責任儒家對天子主持正義的戰爭有一個特別的叫法: 「征伐」 按 照古代的禮制規矩,只有天子才有征伐的權力,只有聖明的天子才有 權藉「征伐」來平定諸侯的亂事若果「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諸侯為 ,兼併而互相攻伐,則已是亂世了,所以古人認為: 春秋無義戰 另 「 」一方面,假若君主殘暴一如桀、紂,人民畏之如水火,出兵「誅其君, 弔其民」 救民於水火之中,那麼「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註 , 」4),這便是仁義之師了所以儒家認為:擴張領土,掠奪財富的戰爭 是不義之戰; 弔民伐罪」卻是正義的戰爭。

這種分類,也是大部分有 「識之士所認同的 但儒家還有另一個說法孟子說: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 「下,不為也 (註 5)但只要發動戰爭,無論是為了甚麼原因,都是會 」有人無辜枉送性命的敵方的士兵會被殺,己方的戰士也會壯烈犧牲 在古今中外種種戰爭中,平民百姓無辜死於戰鬥之中,數目更是驚人 的!周武王起兵伐紂,孟子推崇為「聖之清者」的伯夷、叔齊便曾批 2評周武王: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 指責武王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註 6)況且,商湯、武王若 」無家天下之心,為甚麼在推翻夏桀、商紂暴政之後,不在夏族、商族 的後人中,另選賢德之士,冊立為新君,反而是取而代之,另立新朝 呢?那麼,根據伯夷、叔齊「以暴易暴」的批評,商湯伐桀、武王伐 紂還算不算是「正義之戰」呢?如果連商湯伐桀、武王伐紂是不是正 義之師也成疑問,那麼還有否「正義之戰」呢? 推翻暴政的戰爭,雖然難免會有死傷,但也是兩害權取其輕的事, 因為這是「救民於水火之中」 ,功德無量,很難說是「不義」 ,似乎是 不應反對的可是,如果是別國的暴君,我們又可否代這個國家的人 民,出兵討伐呢?根據孟子的看法,是可以的。

商湯附近有一個葛國, 葛伯「放而不祀」「有童子以肉餉,殺而奪之 , 」商湯出兵討伐,四海 稱譽商湯「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 孟子: 苟行仁政,四海之內皆 」 「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 孟子認為如果鄰國國君無道,是可以出兵討 」伐的,只要自己是仁義之君,鄰國人民反而會熱烈支持, 東面而征, 「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註 7)但以今天的標準,我們似乎很難 」會接受這種「越俎代庖」的戰爭是正義之戰的說法否則我們便不應 反對布殊出兵攻打伊拉克了 戰爭又可以分為侵略和反抗侵略兩種,一般人會認為前者侵略人 家的國土是不義之戰,後者保家衛國是正義之戰但如上所述, 弔民 「伐罪」之戰難免要「征伐」(侵略)別人的國土,那是義還是不義呢? 「弔民伐罪」之師攻入我國,我們應該反抗嗎?王者之師攻入、佔領 3。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