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的制备和收集说课稿.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4662835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体的制备和收集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气体的制备和收集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气体的制备和收集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气体的制备和收集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体的制备和收集说课稿.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体的制备和收集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叫孙桂霞,是花园中学的一名化学教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气体的制备和收集,这是一节复习课,我将从如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及中考分析1.本专题的地位及作用常见气体的制备和收集的是初中化学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中考中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等题型均有涉及,主要考查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实验能力。这一专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2.学情分析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化学知识,并且已经有一定的解题能力,同时他们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他们乐于亲自动手并合作交流,所以这节课学生能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

2、并能通过课上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内容。学生从本节课能认识到化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活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3.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初三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 (1)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制备装置。(2)知道气体的收集装置与所制气体的物理性质的关系。(3)能根据题中所给信息选择正确的制备及收集装置。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课堂上从家中常用物品中选出合适的仪器,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问题的

3、讨论、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2)使学生在讨论及实验探究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增强协作精神。 (3)通过亲自动手组装仪器装置,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怀。4.教学重点的确定在中考中,常见气体的制备与收集属于重点内容,但是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将这部分内容作为一个专题来进行复习,专门对其进行讲解,目的在于强调这一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并把以下内容作为本专题的重点。(1)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装置的选择(2)掌握规律性知识并会运用。5.教学难点的确定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对于实验这一部分内容的解题方法已经了解一些,但是在答

4、题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分析中的语言表达还很不规范,因此,我把“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述实验基本操作的过程和分析实验”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的确定依据本节内容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及我所教这几个班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并已掌握一些相关知识,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节课我采用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采用“问题式探究、讨论式探究”的复习方法,并教会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实现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复习,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通过讨论、练习、动手操作等一系列师生活动展

5、开教学。三、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课堂上不仅要有教师活动,还要有学生的活动,这样才能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四、教学程序的设计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我精心编排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习题,在讨论、练习、探究中让学生学习气体制取的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思维得到提高,科学素养得到升华。(一)音乐、图片引课首先用歌曲我相信对学生进行鼓励,然后根据气体的用途图片猜想相应气体,引出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从而引入课题,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

6、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引课比泛泛而谈的语言引课更具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师生互动知识的学习1.出示目标用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学习。2.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了解制备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原料及反应条件,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题中经常会出现这部分知识,基于这一点,我设计下面的师生互动过程:(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气体制备的装置图并由此引出:我们利用家中能找到的用品自制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先让学生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方案设计,目的是培养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和分析能力。然后给出实物让学生连接装置,目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7、,并用相应题去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师引导:气体的制取知识并不是很难理解,然而由于我们不认真审题在做题时常会出现一些错误,然后出示错误图片,由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气体的收集教师通过“思考二”中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气体的收集方法,我们学过哪些气体的收集方法?怎样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如果不知道气体的密度,应怎样用最快的方法来确定气体收集方法?用以上问题引出气体收集装置的图片,并用表格列出气体物理性质及收集方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强调气体的收集方法与物理性质有关,引起学生注意,并用练习来检验其对

8、这部分知识的接受情况。在收集装置的选择上我主要采取了小组讨论探究,然后讲解的方式落实知识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以上知识的学习引出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考虑的因素,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活学活用,并非简单机械的记忆。5.总结归纳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见气体的制备和收集的一般思路,并由学生以“我的小体会”的形式说出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从而完成本节内容的教学,同时也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6.板书设计:气体的制备和收集反应物状态一、 气体的制备 反应条件依据:气体的密度二、气体的收集 水溶性依据:本节内容从气体制备的发生装置讲到收集装置及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要考虑的因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三种气体的制备和收集方法。我采用这样的板书,清晰明了,便于学生学习。 五、教学反思 在气体的制备和收集的复习过程中,我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环环相扣,学生参与面广,很有教育意义,而且能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教学中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语言不够规范,对于一些内容的描述不够准确等。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加强这一方面的能力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