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柳》课例45MicrosoftWord文档.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4656965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左公柳》课例45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左公柳》课例45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左公柳》课例45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左公柳》课例45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左公柳》课例45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左公柳》课例45MicrosoftWord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左公柳》课例45MicrosoftWord文档.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中悟情 导语激情 -左公柳课例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杨扬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教学难点: 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 情境导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从甘肃武威到玉门关,数千里关山路,没有春风,没有绿色。映入眼帘的只是

2、一片片黄沙。突然,发现前方不远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柳树,这时怎样的一棵柳树?(课件) 2、学生根据平时的积累,描述图片上这棵柳树。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这棵柳树的呢? 学生读读文中描写柳树的段落,引导学生发现对比的写作方法。 4、通过朗读,读出内地的依依柔柳与塞外柳树的不同。设计意图:利用课件播放新疆荒凉的戈壁滩,让学生的情感迅速进入情境,在情境中受到感染,从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语文学习重在积累,老师出示一棵大柳树的图片意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训练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为写作打下基础。在自己描述大柳树样子的基础上,把学生引进文本,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及好词佳句。并在此

3、训练朗读,在读中让学生感受这两种柳树的不同特点,在读中积累描写柳树的好词,在读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读中积累语感。二、深入研读,品悟情感 1、这棵柳树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左公柳,你能说说这个名字的来历吗? 2、细读左宗棠的三个故事,边读边画出令你感到的句子或对你有所触动的句子。设计意图: 简单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进入本节课的重点部分的学习。通过自读自悟这个最基本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交流、自主表达中,体验人物情感,走进人物内心,品味文章的人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读书时留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3、汇报交流 第一个故事:力排众议,主动请缨 左宗棠为什么力排众议? “拱手

4、相让”什么意思?我们举着双手,恭恭敬敬的让出的是什么?能让吗?那请你们大声的唤醒那些昏庸的大臣吧。(学生自由练读 师生合作读)设计意图:这部分是课文的华章,有效研读品味能促使学生入情入境,走进左宗棠心灵深处。突破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注意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选词用句的奥妙。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也是个性化的。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来指导学生想象、拓展、延伸,让学生把各自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第二个故事: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左宗棠为什么抬棺出征?对自己来说抬棺出征意味着什么?官兵们看到左宗棠抬棺出征,会怎么想?一个快七十岁

5、的老人,没有人支持,又困难重重,为什么还要去千里之外的战场?齐读让我们感动的句子。第三个故事:植树造林,建设新疆打了胜仗,收复了新疆,本该凯旋而归,可这位老人又做了一件让人感动的事。指名读第三个故事。老师补充资料:左宗棠的朋友杨昌峻到新疆时,本以为会看到王之涣在凉州词中描述的景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于是,写下了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 湖湘子弟满天下。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设计意图:这三个故事没有平均用力,而是重点感悟、理解前两个故事,第三个故事一带而过。强调从整体入手,感悟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主交流见解,激发自主学习的乐趣,让学生

6、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注意补充课外的一首诗,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使左宗棠的高大形象树立在学生眼前。三、激发情感,总结写法 1、三个故事学完了,这位69岁的老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作者也和你们一样,心中充满了对左宗棠的赞美之情,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赞叹他的功绩,而是借柳树来抒发自己的情感。3、学生齐读课文第三部分。4、总结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以柳树引入,接着以具体事例写人,最后又借柳树总结抒情,借柳树来赞美人,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四、总结升华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抒发自己对左宗棠的赞美之情,然后回到文本,激发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本。以达到激发学生情感,感情升华的目的。最后,理清

7、课文思路,总结本课的写作方法。力求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板书设计:左公柳 力排众议,主动请缨 左宗棠 抬棺出征,收复新疆 爱国情怀 植树造林,建设新疆情境再现:一、整体感知,导入新课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左公柳。(板书)师:从甘肃武威到玉门关,数千里关山路,没有春风,没有绿色。映入眼帘的只是一片片黄沙。突然,发现前方不远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柳树,这时怎样的一棵柳树?(课件)生:这是一棵刚强之树。生:这是一棵与众不同的树,是代表着像左宗棠一样的名族英雄的精神之树。生:这可是与内地的柳树大不相同,它挺拔、粗壮、有力。师: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这棵柳树的呢?

8、男女生读读文中描写柳树的段落,引导学生发现对比的写作方法。通过朗读,读出内地的依依柔柳与塞外柳树的不同。师:这棵树有一个图书的名字-左公柳。这个名字是因谁的名字而来呢?生:左宗棠师:下面,我们就遗爱细读左宗棠的三个故事,边读边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词语,看你能从这些词语、句子中体会到什么?学生自读、勾画、感悟。二、学习第一个故事:力排众议 主动请缨师:国难当头之时,朝廷众臣对保卫新疆有怎样的认识?生:一部分人对保卫新疆的认识有失偏颇,主张放弃新疆。师:“有失偏颇”是什么意思?生:有不公正的认识。师:大臣们对保卫新疆的认识有失偏颇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及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说说。生:他们认为新疆

9、是千里荒漠,贫瘠之地。生:当时国家困难,粮饷匮乏。生:国家面临海防,塞防之争,想要放弃塞防保海防。品析左宗棠的表现,感受他的爱国之情师:面对大臣们偏颇的认识,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生:左宗棠师:左宗棠将竭力排除大家的意见,来坚持自己收复新疆失地的主张,这种做法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生:力排众议(板书)师:左宗棠是如何力排众议的呢?要想力排众议,必须理由充分,左宗棠摆出了哪些道理呢?生: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师:“拱手相让”什么意思?生:把手举在胸前,恭恭敬敬的让给别人。师:我们举着双手,恭恭敬敬的让给别人的是什么?生:让出了天

10、山南北,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等丰富的矿藏,所谓千里荒漠、贫瘠之地,实为聚宝之盆!生:让出了侵略者进攻我国腹地的缺口!生:让出了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生:还让出了我们中国人的尊严。师:我们能让吗?生:(齐声回答)不能让。师 :那就请你们大声唤醒哪些昏庸的大臣们吧。学生自由练读、师生合作读。师:当时的左宗棠已64岁高龄,因常年的国事操劳而积劳成疾,身体非常虚弱,还经常咳血,可他还做出了主动请缨的壮举。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持着这位已年过六旬,官居一品的朝廷重臣做出这番决策的呢?生:是他满腔的爱国热忱和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三、学习第二个故事:抬

11、棺出征 收复新疆1、自读课文,列出小标题师:因为担忧民族危亡而力排众议,因为要保全领土完整而主动请缨,在第一个事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选择了这两个四字词语来体现左宗棠的爱国举措。在接下来的第二个事例中,左宗棠爱国的举措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第二个事例,也试着像这样,用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一下。(生自读课文)师:谁来为我们概括一下这个故事中左宗棠的爱国举措?生:抬棺出征 收复新疆(完成伟业)2、学习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师:左宗棠收复新疆用了不到两年时间,这近两年的时间中有血雨腥风的战斗,有和敌人巧妙的周旋,还有与沙漠恶劣环境的抗争,但是这些作者都没有写,却偏偏只选取了抬棺出征这个材料,这是为什么呢?

12、生:这个事例太打动人了,这个事例太典型了。师:是呀,正是这听也没听说过,见也没见过的事例才更能扣人心弦,突出人物品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在我们平时写人的作文中,也要学习像这样选取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3、感受左宗棠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师:谁来把你的感受和我们分享?生:我感动的句子是“面对兵马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让我感动的原因是他能面对困难仍充满信心。师:左宗棠面对重重困难仍能信心百倍的原因是什么呢?品读一下接下来的一句话。生:因为他打的是一场正义之仗,是一场保家卫国之仗,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赶走侵略者,所以他信心百倍。师:说得好,你能为我们读

13、出左宗棠这种在面临重重困难时表现出的决心吗?(学生强调困难后,信心百倍地读)师:你为我们展现出了刚毅坚韧的左宗棠满怀的信心。生:让我感动的句子是“令人震惊的是,这支队伍中竟有众人抬着一口黑漆棺材!这口棺材是左宗棠为自己准备的。临出发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如果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就用这口棺材收敛他的尸体。”感动的原因是,左宗棠他视死如归的精神。师:面对死亡却还能毫不畏惧,已经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这样的举措真让人震惊,为我们读出左宗棠英勇无畏的气慨来好吗?(生再读这段话,读出震惊和决心)师:这位白发苍苍的六旬老人,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为了激起所有将士们的斗志,毅然抬着棺材赶赴战场

14、。看到此情此景,如果你是这千千万万将士中的一员,你想对这样的主帅说些什么呢?生:老将军,您英勇无畏的信心让我感动。生:老将军,您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决心值得我们学习。生:将军,我们也会像您一样,用自己的生命,去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生:将军,我们一定会奋勇杀敌,赶走侵略者,我们一定能收复新疆。师:你们的回答让我感动,你们的回答让我热血沸腾,左宗棠正是用自己的信心和睿智让所有的将士都变成了怒吼的雄狮,征途再艰险,敌人再强悍,我们的将士们都能一往无前,奋勇冲杀,这一仗打出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让我们齐读第11自然段,赞一赞左宗棠的功绩。(生齐读第11自然段)师:这场正义之战,让我们看

15、到的仅仅只是一个爱国的左宗棠吗?生:不是,我看到了千万个由左宗棠带领的保家卫国的爱国将士。四、学习第三个故事:植树造林 建设新疆师:唐朝诗人王之涣曾这样描写塞外边疆荒凉萧条的景象。生:齐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师:而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他的老友杨昌睿来西北为他筹备军务时,看到的却是片片树林,不由得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生:看课件齐读“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师:左宗棠深谋远虑地建设新疆,植树造林的举措,又一次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左宗棠的赤诚爱国之情。五、激发情感,总结写法师 :三个故事学完了,这位69岁的老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这是一位名族英雄,是一位不屈不挠的老人。生:左宗棠所做的一切真令人佩服。我想: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的丰功伟绩。师:作者也和你们一样,心中充满了对左宗棠的赞美之情,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赞叹他的功绩,而是借柳树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齐读课文第三部分师:既然本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