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大改造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4649857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三大改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5课三大改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5课三大改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5课三大改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课三大改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三大改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三大改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5 课 三大改造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 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 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介绍的是三大改造,讲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意义及

2、存在的缺点等问题。本课重点是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其主要形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经之路是国家资本主义,其主要形式是实行公 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本课的难点是三大改造的实质。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 变革。因涉及政治经济学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把三大改造实质作为 本课难点,教师在讲授时应突破此课难点。二、教法建议1本课第一目是“农业、手工业合作化”。教师可以如下导入: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 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由此导 入新课。教

3、师导入新课后进一步指出: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 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 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 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 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 年,全国掀起 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 年全国参加合作社农户 118 亿户,占全国农民总数 963%。教师可将教材中的两张图打出投影。图 1 是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情景。图2 是北京郊区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喜。教师在讲完农

4、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指出: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同时,我国对手工 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党引导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建立手工业合作社,把个 体所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教师可打出图表指出:到1956 年底,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关于“公私合营”,教师可先提问: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恢复、发展国民 经济,首先采取了哪些措施?在同学回答出:“首先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 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同时还接管了一些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把它们转变为社 会主义国营经济。还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发展”后,教师指 出:从1954 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

5、6 年初,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所谓公私合营是我 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全行 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 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年息为 5%。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 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 举。教师在最后应着重指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时间是在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基 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教师还应指出: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

6、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劳动者。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 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教师可在讲课结束时要求学生自己找出三大改造的意义、缺点。教师可结合中 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补充如下材料:社 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缺点和偏差是,“在 1955 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 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 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 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三、学法指导1通过提出问题

7、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老师可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3老师可引导学生编历史剧,主题是农民在对待加入农业合作社的态度。4可引导学生写一篇小论文,题目是我看三大改造。四、问题探究【动脑筋】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提示:三大改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活动与探究】1小调查:调查一下家乡农村合作化情况,在班里交流。 提示:可访问年长者,也可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列出调查提纲,充实材料, 最后形成文字

8、材料。2小调查:调查一个老字号店铺在公私合营时的情况,在班里交流。提示:各地老字号店铺很多,可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老字号店铺,调查其创办的 年代,产品销售情况,公私合营情况,写出文字材料。(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潘长利)参考资料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部分新情况:1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 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 年山西省对49 村 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 718 公顷土地中,1949 年占 395%,1950 年占 3099%, 1951 年占 5115%,1952 年占 1309%。1953 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 调

9、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三省总农户的 129%,出卖土地面积占三省农村土地 总面积的 022%。2少数农民卷入租佃关系。1953 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 农村典型调查:出租土地的农户占三省总农户的 1252%,租入土地的农户占三 省总农户的1869%。租出土地的以富农为最多。3高利贷重新出现。1952 年 山西忻县调查,在 2 486 户中,放高利贷的有 20 户,占农户总数的 08%,放 款月利率在 5%以上,最高达 10%,债主全部是中农。邓子恢谈农民组织起来的必要性。“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 生产力已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已经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 绝大多数还是

10、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 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 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 等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等。不帮助农民解决这三个问题,生产就不能发展。在目前情况下,用什么办法来帮 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但国家的帮助是 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那么靠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有两 条道路、两种办法:一种是旧的办法,旧的道路,让个体农民向富农高利贷去借 贷,

11、去当雇工,出卖劳动力,廉价出卖农产品,结果就增加富农高利贷者、投机 商人的剥削对象,让农村资本主义泛滥发展。这就是让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 破产贫困。这是旧道路,是让农村资本主义漫无限制泛滥发展的道路。另一条道 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国家帮助来 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结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较平衡的上升,也限制了富农的发展。 这就是组织起来大家富裕的道路,同时也就是缩小富农的剥削范围,又限制了农 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农业合作化,从组织形式上说,大体经历了三个 发展阶段。从建国

12、到 1953 年,以发展互助组为主。1954 年到 1955 年底,以办 初级社为主。1956 年起以普遍办高级社为主。1951 年12 月,中央颁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号召农民组 织起来,开展合作化运动,走社会主义道路。1953 年2 月,中央正式公布了关 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全国各地开始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过 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进入新阶段。同年12 月,中央作 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最基本的任务, 就是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使农民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变

13、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使 农民能够逐步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决议指明引导 个体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 (土地入 股,统一经营)、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 有)的合作化的发展道路。1954 年春,初级社发展到55 万个,生产普遍增长, 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到1955 年初,初级社发展到48万个。同年10月召开的 党的七届六中全会(扩大),根据7 月间毛泽东作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 告,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1956 年上半 年,高级社迅猛发展。到6 月底,加入高级社

14、的农户占总农户的 632% 。6 月 30 日,中央公布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到 1956 年底,全国建立了 756 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一亿一千七百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 963% 。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为107 亿户,占农户总数的878% 。全国农 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建国初期,全国城乡手工业工人和手工业独立劳动者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党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 年11月召开的第 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决定,实行手工业合作化,“在方针上,应当是积 极领导、稳步前进。在组织形式上,应当是由手工业生产小

15、组、手工业供销生产 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应当是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在 步骤上,应当是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这些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手工业 合作社的发展。到 1954 年底,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社员达 113 万人,合作社组织 发展到四万一千多个。1955 年,各地根据年初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 作会议精神,对手工业合作社进行整顿,使手工业合作社得到巩固。1955 年 12 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制定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 划,要求手工业必须同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一道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 春,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到年底,手工业合

16、作社(组)约十万个,参加 手工业合作社(组)的人数达 6039 万人,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 ,基本上完 成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采用和平赎买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 的途径,逐步将其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1953 年以前,国家对私营工业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业采取经销、 代销的形式,将其逐步纳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从 1954 年起,有 计划地发展公私合营企业,即向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发展。这年3 月中 央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有步骤地将 10 个工人以上的 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9 月政务院颁布公私合营 工业企业暂行条例。这些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