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文.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4649581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全文及译文.doc(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典阅读文库 道德经译文及解析编辑:彭跃文 阳平镇肖泉初小 2015年10月目录前言1第1章述心相3第2章世界观4第3章治国5第4章述心性7第5章述常态8第6章述心性9第7章人生观10第8章处世11第9章观自在12第10章自省 13第11章人生所需 13第12章养生 14第13章修身 15第14章论道 16第15章论境界 17第16章述境界 18第17章政效 19第18章忠义示现之道 20第19章治国 21第20章述觉悟 23第21章述境界 24第22章处世之道 25第23章顺其自然 26第24章处世之道 28第25章述自然 28第26章重形象 30第27章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31第28章以正为

2、天下 32第29章尊国贵民取天下 33第30章议兵 35第31章议兵 36第32章述自然 37第33章自知之明 38第34章述大道 38第35章述世道 39第36章处世 40第37章述无为 41第38章述道德 42第39章万法归一 43第40章述道规 44第41章述层次 45目录第42章述过程47第43章稀奇之道48第44章看破49第45章述完善50第46章述祸咎51第47章述境界51第48章述无为53第49章仁者之心53第50章生死有命54第51章养育之道56第52章人生之道56第53章感慨人生57第54章修身之道58第55章初始之命59第56章明智之举61第57章治国之道62第58章长久之

3、政63第59章述功德65第60章治国65第61章处国之道66第62章述世道67第63章处世68第64章处世之道69第65章治国之道70第66章待人之道71第67章述修为72第68章述兵法73第69章述兵法74第70章述层次75第71章处世之道76第72章述威信77第73章述天道78第74章述法治79第75章论政治80第76章感慨人生81第77章述天道82第78章述磨炼83第79章处事之道84第80章述政效84第81章处世之道85前言 抬头仰望星空,星河灿烂明月其中;再观苍穹,日出东方而落西方;观人之道,众人各有所归;观天之道,行事尽其善美。幽幽兮,深邃兮。夫何故?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宿,众生都有自

4、己的本命。宇宙从何处而来?我们的生命又从何处而来?万物是由谁在主宰?何谓真理?真理在何处? 对于这种全人类的大智慧,必然是大智慧者才能解决的。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悟道能力绝对的强于常人。甚幸有喜,就在中国的大地上,就有这样一位大智慧者,他就是大哲学家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开创人,是道法自然哲学的祖师。老子的修道境界是明心见性。老子所著之书之所以叫道德经是因为阐明了自然规律人之道的运作,是一部世出世间法的经典。只有通达了世出世间法,境界达到了明心见性或明心悟性即可明白道德经所阐述的

5、大道内理,即可行事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 万物是由本原所产生的,本原就是“心性”,所以叫“心性之道”。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这一切就叫“相”,所以叫“相之道”。把本原和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相用一个字来统称就叫作“道”。而德是指在返璞归真的大道上运作,能够坚定不移的在归真返璞的大道上运作就是“德”。而经是指万物之灵所写的著作,并能够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其实道德经并非是老子的个人主义思想。以心性之道观之,老子述而不作;以相之道观之,老子很有智慧,大思想家,或大哲学家。心性之道:老子本质与众不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境界从感悟修到渐悟,从渐悟再修到明悟,从明悟然后又修到了明心悟性,从

6、明心悟性最后修到了明心见性,通达了世出世间法,精通大道内理。老子者,心神复归于大道,本命复归于大道。在大道中观察大道内理,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阐述就成了道德经。相之道:老子见多识广所以知识丰富,然后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了一套哲学体系,创造出了自己的思想主义,道德经是老子如何所认为。心性之道为真?还是相之道为真?孰知道?若老子曰:“日出东方而落西方。”而他人闻之示于众曰:“老子他认为太阳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难道日出东方而落西方是老子所认为?对于同样的自然运作之理,不同的人所表达的方式就不同。有人说:“日出东方而落西方。”有人说:“红日东升西落。”有人说:“日照大地,升于东而止于西。”所以觉悟的

7、智者们都说:“我没有智慧,我述而不作。”道德经是一部阐述人生命运行轨道的经典,是一部修身的经典,是一部阐述宇宙万物如何运作的经典,是一部使人踏上返璞归真的大道,回归自性的经典。人生在世,命最重要,纵然有仁人志士者们自我牺牲,自我奉献,那也是为了死而不亡,只有死而不亡者那才是长寿的。道德经是道法自然哲学。道法自然哲学是以科学为基本,以自然为根本。所谓道法自然就是指道本自性质的表法就是自然。法就是法性,法性就是这一性质的表法。道法自然哲学是实用主义之最,因为外在世物一切一切的重要也莫过于人的生命还重要。 大道泛兮,小道聚兮,幽幽兮,深邃兮,洞察万物之运作,赏自然之风光,天之道也,自然之观。道德经全

8、文和译文第1章 述心相 第一章是阐述本原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相,所以是述心相。宇宙万物是由本原所产生的,天大,地大,自然最大。人们常认为自然有界,认为人可以超越自然,乃至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那么自然有没有界?自然到底有多大?人之道,本维次空间的边界是大到无外,小到无内。大到近无边无际,小到极小,小的没有里面。大到极点成了小,小到极点成了大,大而小,小而大。而人是绝对没能力超越自然出了所谓的“自然界”。道的运作是按自然规律来进行的,所以道法自然是绝对的真理,不存在道法神灵之类的事。人只有与自然共为一体,天地人合一才能有长久的生存道路。本章阐明了宇宙的缔造者,并告诉了人们如何可以观察到这些大道

9、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说,阐述。 名:名称。 名:命名。 无:无是指本源。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无所有无所不有,但表现为“无”。本源产生出了天地。 有:有是指本原。本原具足一切法,没有生灭,一直存在。本原又叫心性。 母:母体,因为本原产生了一切。 欲:欲望。 徼:边界。 同:同一体。 异名:这是指名称里所代表的具体实物不一样。 门:门道,法门。译文:道是可以阐述的,但并非是长久不变的大道;名称是可以来命名的,但它并非是长久存在的名称。 “无”,称作是天地

10、的开始;有,称作是万物的母体。所以常常没有欲望,可以观察到这其中的奥妙;常常有欲望,则观察时就有了边界所束缚。这本源与本原,两者其实是同一体,但展现出来的却不一样。都可谓是玄妙,玄妙又玄妙,是众多奥妙的门道。解析:万物都有灵性,灵性达到一定程度就成了生命,而灵性最高的就是万物之灵。万物之灵与其它生命或灵性物不一样,万物之灵可以解脱,有自由,有自主之权。所以万物之灵给其它存在物都以名称来命名。本维次世界是以万物之灵的生命为主要表现的,所以叫:“人之道。”人只要不着相,就可以心神复归于大道,在大道中观察大道内理,就知道了本原和本源以及阴阳。要使自己心神复归大道,就得止欲。所以常常没有欲望或少欲才能观察到这其中的奥妙。常常有欲望,欲望太强,心神就被业力所牵制,不能复归于大道,干的事情就经不住时间的检验,甚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