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1.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462028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4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4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4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1.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刍议(理论篇一)作者:何广余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21年在金陵大学暑期学校演讲时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可分为三部:A.死的教育;B.不死不活的教育;C.活的教育。”紧接着他进一步告诫人们说:“死的教育,我们就索性把它埋下去,没有指望了!不死不活的教育,我们希望它渐渐趋于活。活的教育,我们希望它更活。”这是陶行知先生首次明确提出“活的教育”的主张,也是他唯一一次专论“活的教育”。该演讲,由汪忠一、马建乾记录整理,发表在1922年1月1819日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我认为,“活的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无论是他提出并努力实践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还是民主

2、教育、创造教育无不是陶先生活的教育思想光辉沐浴下的具体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为什么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仍具有极大的现代价值?就是因为它是“活的”。“活的教育”是什么?关于“活的教育是什么?”陶先生谦虚地说:“这个问题本来是很大的,我不容易下定义,我也不能定概观”。这确实是谦词,因为从他的这篇讲演里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了解到“活的教育”是什么?陶先生之所以说“我不容易下定义”,这是因为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汉语大词典)。这充分反映了陶行知先生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陶行知是不折不扣的真人!“活的教育”是什么?根据陶行知先生说的,简言

3、之,是活的教师用活的内容、活的方法,培养活的学生的实践活动。活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生长的教育、精神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和主张,又是一种教育实践策略和方法;既是一种教育理想的价值取向,又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自然体现。活的教育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什么是“活的人”、“活的内容”、“活的方法”,陶先生在演讲里也作了具体说明和明确判断。所谓“活的人”就是“有需要”、“有能力”、“秉性活泼”、“进步快些”的人;所谓“活的内容”就是“很有趣味”、“能引起活泼的精神”、“可以引起快乐”的内容;所谓“活的方法”就是能“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能够满足学生需要”、

4、“能够顺导其能力去做”的方法。现代汉语词典对“活”的解释是:有生命的、能生长,与“死”相对;生动活泼、不呆板,机灵、有生气。因此,“活”是一种环境氛围,是一种呈现方式,是一种发展状态,是一种顽强精神,是一种思维品质。所以陶先生不无感慨地说:“我总觉得活的一字,比一切什么字都要好。活的教育,更是教育中最不可缺少的现象。”陶行知先生认为活的教育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活的教育能赋予人活的能力。“因为活的教育,能使我们有种种活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即片面的生活使其全面”;健全体魄、愉悦精神的能力,即“低微的使其高尚”;应对生老病死、提高谋生的能力,即“暂时的生活使其永久。”其二

5、,活的教育传承活的精神。人的肉体会死,但精神尚存。历史上那些英雄豪杰虽远离人世,但其精神品质依然影响着后人。活的教育,要传承“活的精神”,就是能使人感受了他,可以得到许多教训。即能受时间考验的,能够开启心智、启迪人生,对人的成长、发展有深远影响的东西,是国家民族最优秀的精神财富。总之,“活的教育,就是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材”。“活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在关于活的教育的演讲中,明确指出“活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什么是生活?陶先生认为:“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子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发芽,开花”(引自生活即教育)。全新

6、修订本汉语大词典认为“生活”的基本义是:“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一般说,人的生活则是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无疑,两者对“生活”的理解可以说是一致的。陶先生又说:“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他举例说:“人为什么要文化?是要满足我们人生的欲望,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引自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绝非书本教育,“学生只是读书,教师只是教书”,不知“书不过是一种工具罢了”。陶行知先生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是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

7、需要,教育与生活要高度一致。生活教育的精髓是满足人生的需要,是促进人生的发展。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的教育,一定要“依据生活而教育”,要“为了生活而教育”。何谓“依据生活而教育”?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依据”,二是“生活”。所谓“依据”,从辞书上可知,是依照、根据的意思,也就是“以某事物为根据照着进行”。至于“生活”,前面已经解释,不再赘述。“依据生活”,依照、根据谁的生活?无疑是学生的生活,而学生的生活,决不是简单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生活”和“生存”不是同一个概念,“生活”中包括“生存”,而“生存”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依据学生的生活而教育,是为了满足学生人生的需要,更是为了

8、促进学生人生的发展。因为从本质上考量,学生的生活是为了成长、发展。依据生活而教育,就是要依据学生“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为了生活而教育”同样是为了学生“向前向上的生活”而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要由“向前向上”的生活所决定。什么是“向前向上”的生活?陶行知先生1929年5月9日和1930年1月16日两次在南京晓庄学校的演讲中反复阐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认真的生活”、“合理的生活”、“康健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改造社会的生活”、“有计划的生活”和“现代的生活”就是“向前向上的生活”。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

9、育”。“活的教育”是生长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的演讲中指出:“活的教育,好像在春天之下,受了滋养料似的,也就能一天进步似一天。换言之,就是一天新似一天”。毫无疑问,这明确告诉我们:活的教育是生长的教育。教育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发展。陶先生说:“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引自新教育)。”又说:“活的小孩子生长快,他的进步也快。他一时有一时的需要,一时有一时的能力。当教育家的,就要设法子去满足他的需要,就要搜罗相当的材料去培植他”,使他能健康地成长。陶行知先生强调指出:“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要本着这世界潮流的趋向,朝着最新最活的方面去做”。因为

10、人是不断成长的、进步的、发展的。所以教育既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不能违背教育的规律,或揠苗助长,或一成不变;更不能像陶先生多次猛烈抨击的教师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生长的教育关键是一个“长”,成长、长进,只要“长”,不断地“长”,才是“活的”。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徐校长认为,“教育其实并不复杂,就是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使生命健康的成长。”并指出,“教师最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快乐,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陶先生认为,生长的教育“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于是他要求教育者“首先要揣摩儿童的心理”,然后“根据儿

11、童的需要”,以“儿童需要的力量为转移”。这样,儿童就会“生长快”,“进步也快”。陶先生进一步指出:“儿童不但有需要,并且还有能力”,他们“对于种种事情的需要有大小,他的能力亦有各种不同”,因此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要顺着儿童“天然的特性,加以极相当的辅助和引导,使他一天进步似一天”,而“万不能从中有所阻碍滞停,不使前进,把它束缚起来”。陶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生长的教育“要拿有价值的东西教孩子”。所谓“有价值的东西”,按陶先生的界定,就是“很高尚的”“思想、经验”。所以,教员切不可“年年爬起来卖旧货”!而要多看些活的书,去供给学生的需要,养成新而且活的学生”,“不要将活泼泼的学生为死书所用”

12、(引自新教育)。“活的教育”是精神的教育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精神的教育。他说:“活的教育,有属于抽象的,叫做精神上活的教育。”他“希望讲活的教育,也要把这活的精神当作活的教育一件材料。”他认为“精神上的教育,是最易感动人的,能联络一切。”但是,不论是陶行知时代的教育,还是当今的教育,可以说“精神的教育”是一直被忽视的。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学校一直不厌其烦地以灌输知识为重任,实行的是不折不扣的“书本教育”,尽管也进行过多次改革,但丝毫也没有动摇“坚不可摧”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的传统教育观!这样改,那样改,却改不了陶行

13、知曾严肃抨击的“考什么,就教什么,凡不考的则一律不教”的现象。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教员的一切要影响到学生身上去,学生的一切要影响到教员身上去”,而这影响,无疑首先是精神的影响。因为精神是最易“传应”的,也是最能使人“容易感受到许多的教训”和启迪。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重知识的灌输,实行“书本教育”,考什么,就教什么,教员教死书、死教书;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教员、学生不都成了书呆子?这是地地道道的死的教育!教育即成长,陶先生指出:“人们的身体和精神是两样的,各有各的生活。身体上的生活,固然要紧,精神上的生活也是要紧的。设使两者要去其一,那就是我们最不幸的”。纵观当下的中小学生,仅用“身体”和“精神

14、”两样来衡量,概不是一般的缺少,尤其是精神方面,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精神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学生的精神、我之学校观和师范生应有之教育观等文章中,比较集中地阐述了有关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要求。陶先生认为,“精神也有活有死的”,而活的精神是能使人感受得到的。精神是无价之宝,他说,“是不靠钱买的”。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不尽、用之无穷”的(引自我之学校观)。说明高尚的精神是非常崇高、非常纯洁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他要求“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引自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说明精神是光明磊落

15、、融通无间的。他认为,只有“甘苦共赏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引自我之学校观)。那么,我们应培养什么样的精神呢?他坚定地认为,“我等当自立、当自强,为我之所能为,不随人学步(师范生应有之教育观),那就是要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即必须具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陶先生认为,“做人的道理很多,最要紧的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不论处在什么环境,“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饶的精神,决不能少的”。总之,陶行知先生认为,精神的教育主要要培养三种精神,那就是科学的精神,美术的精神,大丈夫的精神,并进一步说,“我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在

16、事上去求学问,用美术的精神在事上去谋改造,用大丈夫的精神在事上去锻炼应变”(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活的教育”是创造的教育活的教育,关键在“活”。活意味着有生命,活意味着发展、变化,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能唯书、唯上;不能选择适合教的学生,而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就要从实际出发,创新、创造。陶行知先生一直非常重视创造的教育,1933年在上海先后在大夏大学和出席中华基督教教育会国际委员会和小学教育委员会时就以“创造的教育”为题作了两次演讲;1943年11月25日又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创造宣言的重要文章,可见他对创造的教育的重视。所谓“创造”,辞书上说,就是“前所未有的制造”,主要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陶先生严厉批评了当时“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死的教育”,必须打倒!他说,学校不是鸟笼,把鸟儿捉到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