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科研究课题(第二稿).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4619329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社科研究课题(第二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省社科研究课题(第二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省社科研究课题(第二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省社科研究课题(第二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省社科研究课题(第二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社科研究课题(第二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社科研究课题(第二稿).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社科研究课题(青年精品)申报表项目名称 社会转型期怨恨心态研究基于江苏的调查 项目负责人朱 志 玲 所在单位江苏警官学院 填表日期二零一三年三月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印制2013年2月申请者的承诺: 我对本人填写的本表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的争议。如获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有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 申请者(签章): 年 月 日推荐单位承诺:本单位对申请者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的争议。如获立项,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

2、,遵守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有关规定,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做好课题研究的协调和管理工作,对本课题的完成提供信誉保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一、课题申请者基本情况负责人姓名 朱志玲性别女出生年月1976、04学历硕士研究生(博士在读)专业职称讲师研究专长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工作单位江苏警官学院行政职务以往承担课题和学术研究的主要情况参与与承担的课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要项目“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演变趋势、特征及对策研究” (12AZD041)的调查和研究;参与公安部课题“公安创新公安文化理论与提升公安文化软实力研究”(项目编号:2009LLYJJSST014)的研究;参与省教育厅

3、项目“公安微博成长研究基于自媒体时代的警务创新”(2012SJB820006)研究;承担多项院级课题,如“非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对策研究”等。近期发表的论文:结构、怨恨和话语: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矛盾积累机制研究,中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我国集体行动的重大转折(第二作者),江海学刊2013年第3期;主体间性视域下的警民关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通讯地址南京市浦口区石佛寺三宫48号江苏警官学院公安管理系邮政编码210031联系电话办:宅:手机:13851767024E-.mailz_课题组成员姓 名性别年龄行政职务或职称研究专长工作单位周菊兰女副教授法学江苏警官学院程

4、 婧女37讲师哲学江苏警官学院毛飞飞女28讲师社会学江苏警官学院吴炜男28博士生社会学南京大学二、课题设计论证(请详细填写,可以附页,2000字左右)1、本课题研究所涉及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课题重要性分析。 研究背景: 2011年3月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写入“社会心态”:“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往前追溯,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曾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前,由于社会利益分化出现了较严重的利益协调危机,中国社会

5、心态出现了失衡。困难群体由于社会资源匮乏,人微言轻,当自身利益被侵犯时往往束手无策。长此以往,在他们心中就会沉淀起“仇富仇官”、“厌世恨世”等消极思想,甚至会采取极端手段来寻求利益表达,导致社会矛盾高发,大量的现实矛盾夹杂着非现实矛盾。怨恨情绪成了非现实矛盾爆发的心理基础和“前阶段”。同时,这种怨恨情绪又带有极大的传染性。在社会现实中,尤其是网络空间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只要一骂官员及政府常常赢得诸多拥趸,而不管事情的对错究竟如何;一些恶意伤人案件,只要攻击对象跟官员沾边,就赢得一片叫好,被一些人戴上“反抗”的帽子,加害者也被称为“英雄”;甚至一些已经从改革发展中获取诸多资源和机会的名人与官员,稍

6、不如意,也开骂泄愤。这种动辄开骂的不良情绪在网络及民间舆论场上传导与扩散,凝结成一股挥之不去的怨气。当这种怨气成为一种“普遍性”倾向时,它的形成机理和社会效应值得我们深思。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对社会心态,尤其是社会怨恨心态的研究对于疏导社会情绪、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化解社会矛盾有重要意义。 研究现状: 对怨恨的研究可以追溯至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他在对黑格尔的批判路径中展开了对“怨恨”的分析。克尔凯郭尔未对“怨恨”做明确界定,但他指出了怨恨的两大要素:其一,怨恨源于嫉妒;其二,怨恨是一种坏的社会情感,它一方面会遮蔽人心向善的道德感,另一方面会制造出一些虚假的幻想,通过“善”的形式表现出来。他的这一

7、论断与他本人坎坷的经历有关,更与其对自身所处时代的“公众”的批判相关联。从这个角度说,克尔凯郭尔对怨恨的分析根源于其对西方现代性的反思。尼采对怨恨的思考建立在他以权力意志为基础构建的等级制的偏爱上。在尼采看来,怨恨首先是一种无力感,这意味着只有处于低等级的平民和弱者才会有怨恨,因为处于高等级的贵族和强者是有力和宽容的,他们的特质注定了与怨恨绝缘;其次,怨恨是一种“恶”,它昭示的是否定价值。低等级的平民和弱者在“求强力”的过程中受到阻碍,无力改变现状,从而对自我的生存合理性产生否定,怨恨便是这种生存合理性之否定的产物,是“恶”的表现形式;再次,怨恨之“恶”会激发低等级对高等级的报复行动,颠覆价值

8、等级,于是造成了尼采所谓的现代性之“悲剧”。上述对怨恨的理解集中体现在尼采对基督教伦理的批判中,得出的结论是,基督教伦理是最精巧的“怨恨之花”。源于启蒙运动的平等、公正等现代理想全都成了“怨恨”的表面。我们不难看出,尼采怨恨之出发点与克尔凯郭尔一脉相承,均是对现代性反思的结果。而真正使得“怨恨”能够登堂入室并引起社会科学研究重视的人,非马克斯舍勒莫属。与上述二者不同,舍勒是从价值伦理学的角度入手分析怨恨,他不同意桑巴特从犹太教中寻找资本主义精神特质的做法,亦不同意韦伯将新教伦理的“善工”和“节俭”视为资本主义精神起源的观点,他认为怨恨才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舍勒在其价值等级的基础上展开怨恨分析

9、,他认为,“怨恨是一种有明确的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在他的理解中怨恨包含三大结构:1、怨恨是对那些怨恨主体无力获得的肯定价值的诽谤。2、有各种怨恨的“初始形式”,包括报复感、嫉妒、醋意、争风等,只有当这些形式得不到满足才会导致怨恨,并且怨恨会指向两个方向:特定的个体和脱离个体而指向群体。3、怨恨揭示人的生存状态,即生存比较,将自身与别人进行价值攀比。舍勒明确指出了生存比较、无能感与怨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无界限”的生存比较在无能感的作用下积聚为怨恨。舍勒认为现代市民伦理中的“人道主义”、“自我劳动”、“盈利”、“价值的主体化”和“注重感官享乐和技术崇拜”是怨恨的“化身”。即无法获得高等级价

10、值,于是采用提升低等级价值,或者降低高等级价值的等级地位,以满足自己对高等级价值的需求。归结为一句话,便是“价值的颠覆”。 舍勒之后,很少有人专门对“怨恨”进行研究。从很大程度上说,“怨恨”被“冲突”所取代。但是我们还是能够隐约地从“冲突”中寻找到与“怨恨”有关的因素。如齐美尔在分析冲突时提到“憎恶”,他认为“憎恶”是冲突的潜在形式或“前阶段”。他点出的怨恨的时间性和无能感特征以及怨恨涉及到他者在场是个人与社会互动的表现的观点直接影响了舍勒。马克思在进行阶级冲突分析时用过“被剥夺感”概念,并由此派生出后来格尔所说的“相对剥夺感”,这些无疑都和怨恨紧密相关。而在韦伯那里,“阶层固化”成为怨恨积聚

11、的一个重要来源。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频发,“怨恨”作为一种可感知的社会情绪正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刘能将怨恨作为影响中国都是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一个重要因子,对都市情境中的怨恨生产和解释作了三个层面的分析:其一,怨恨生产的规模。他指出,导致都市地区的怨恨之生产场域正在不断扩大,同时,怨恨生产的频率也在加快,种类多样的怨恨已经积聚到向集体行动转化的临界水平;其二,对怨恨目标作了类型分析,包括全国性的政治主体、地方性的政治主体以及非政治主体;第三,从怨恨解释入手对怨恨作了类型分析,分为“原生怨恨”和“次生怨恨”。王海洲从西方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了“怨恨”

12、。他参照舍勒的怨恨框架,探讨怨恨、价值伦理和政治共同体的关联;成伯清同样从舍勒的怨恨理论出发,着眼于中国的现实,分析中国式怨恨产生的原因,指出怨恨乃是社会结构性产物,其不良后果之一便是舍勒所说的“怨恨批判”的盛行,这一点明显体现在网络言论中。杨国斌在研究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时触及到了与怨恨高度相关的一种网民情绪戏虐,“戏虐”这种情绪可以很好地反映出网民的怨恨心态。总体来看,学者们对于中国式怨恨的研究基本处于理论陈述的阶段,鲜有扎实的实证研究。课题重要性分析:本课题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理论意义上。目前学术界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怨恨心态进行研究的文献屈指可数,且大多属于表层描述,基本没有实证研究。而西

13、方的怨恨理论又高居于哲学和伦理学层面,且致力于对西方现代性之批判。对我国转型期的结构性怨恨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并不非常契合。因此,对转型期的中国式怨恨进行深入研究,探寻社会怨恨心态的形成机制和内在机理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现实意义上。目前我国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各类社会矛盾此起披伏,现实矛盾与非现实矛盾互相夹杂,而结构性怨恨则是非现实矛盾的情感基础和“前阶段”。因此准确把握结构性怨恨的存在状态、发生人群、现实根源以及形成机制,一方面为梳理怨恨情绪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为化解非现实矛盾寻找对策。2、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或主要观点,研究重点及难点、突破点分

14、析。 基本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 1、社会怨恨心态的定量研究。 结构性怨恨是由社会结构性问题引发,没有能够得到及时疏导而不断积聚,并带有一定常态化的可感知的社会心理症候。作为一种负面的社会情绪基调,蓄积一种不可小觑的心理势能,有可能对现有的社会秩序或结构构成威胁。结构性怨恨在当下主要表现为仇官仇富,身处这种社会情境中的人们,常会不分青红皂白,逢官必仇,遇富必诛,这一点在互联网的一些论坛和贴吧上似乎能够更清晰地被感知到。但是这种社会情绪到底是部分群体的不满情绪在网络中的放大,还是真的已成为一个常态化的社会心理?从这个问题出发,本部分将主要以定量研究为主,以广泛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回答以下两大问题:第一,在社会转型的当下,是否存在常态化的结构性怨恨。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其主要的表现形态是什么?第二,什么群体最容易产生结构性怨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验证如下三个假设:(1)比起客观社会地位而言,主观社会地位尤其是与周围群体进行比较后对主观社会地位的认知是导致人们是否产生结构性怨恨的重要变量之一。(2)遭遇过不公正对待或者人生挫折的群体更容易产生结构性怨恨。(3)接受非官方信息的程度也是影响人们是否产生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