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物理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的推断题综合高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附答案.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4618564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物理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的推断题综合高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国高考物理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的推断题综合高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国高考物理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的推断题综合高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全国高考物理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的推断题综合高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附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全国高考物理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的推断题综合高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附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物理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的推断题综合高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物理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的推断题综合高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附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高考物理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的推断题综合高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附答案一、比例法解决物理试题1光滑斜面的长度为L,一物体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滑至底端,经历的时间为t,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B物体在时的瞬时速度是C物体运动到斜面中点时的瞬时速度是D物体从顶端运动到斜面中点所需的时间是【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时间中点、位移中点瞬时速度相关计算,代入公式计算即可。【详解】A全程的平均速度,A不符合题意。B时,物体的速度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B符合题意;C若末速度为,则,中间位置的速度由,对前半程有,对后半程有,联立可得:,故C不符

2、合题意;D设物体加速度为,到达中间位置用时,则t,所以,D不符合题意。【点睛】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公式灵活选择研究阶段、公式可使计算大为简化。2一个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开始运动起连续发生 3 段位移,在这 3 段位移中所用的时间分别是 1 s,2 s,3 s,这 3 段位移的大小之比和这 3 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之比分别为( )A1827;123B1827;149C123;111D135;123【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可得物体通过的第一段位移为:;又前3s的位移减去前1s的位移就等于第二段的位移,故物体通过的第二段位移为:;又前6s的

3、位移减去前3s的位移就等于第三段的位移,故物体通过的第三段位移为:;故x1:x2:x3=1:8:27在第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在第二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在第三段位移的平均速度,故;故选B【点睛】本题求解第二段和第三段位移的方法十分重要,要注意学习和积累,并能灵活应用3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初速度为1m/s,第8s内的位移比第5s内的位移多6m,则该质点的加速度、8s末的速度和质点在8s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Aa=2m/s2,v8=15m/s,x8=144mBa=2m/s2,v8=16m/s,x8=36mCa=2m/s2,v8=17m/s,x8=72mDa=0.8m/s2,v8=17m/s,x

4、8=144m【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应用以及相关推论,根据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等于恒量求出加速度的大小;通过速度时间公式求出8s末的速度,通过位移时间公式求出8s内的位移.,【详解】根据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可知 ,解得;则8s末的速度;8s内的位移,故C正确。4如图所示,从A点由静止释放一弹性小球,一段时间后与固定斜面上B点发生碰撞,碰后小球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变为水平方向,又经过相同的时 间落于地面上C点,已知地面上D点位于B点正下方, B、D间的距离为h,不计空气阻力,则AA、B两点间的距离为BA、B两点间的距离为CC、D两点间的距离为DC、

5、D两点间的距离为2h【答案】D【解析】【详解】AB.AB段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BC段小球做平抛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两段时间相同,所以A、B两点间距离与B、D两点间距离相等,均为h,故AB错误;CD.BC段平抛的初速度,所用的时间为,所以C、D两点间距离为,故C错误,D正确。5一辆列车由等长的车厢连接而成,车厢间的间隙忽略不计。一人站在站台上与第一节车厢的最前端相齐。列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一节车厢经过他的时间为2 s,从第5节至第16节车厢通过他的时间为()A4 s B5 s C D6 s【答案】A【解析】【详解】取车为参考系,把车的运动转化为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每节车厢长

6、为L,加速度为a,则人通过第一节车厢的时间,人通过前4节车厢的时间,人通过前16节车厢的时间为,故所求的时间t=t16-t4=4s故选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合理地选择参考系,转化为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结合位移时间公式进行求解6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5t+2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 )A第1s内的位移是5m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C任意相邻的1s内位移差都是4mD任意1s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m/s【答案】C【解析】【详解】A第1s内质点的位移故A错误;B质点在前2s内的位移则前2s内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C由公式:得加速度根据 得,故C正确;D

7、任意1s内速度的变化量故D错误。7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3.5s停止,它在刹车开始后的1s内、2s内、3s内的位移之比为()A1:4:9B3:5:6C9:4:1D1:3:5【答案】B【解析】【分析】利用逆向思维,把汽车运动视为逆向的匀加速运动,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即可求解【详解】画示意图如图所示,把汽车从AE的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逆过来转换为从EA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来等效处理,由于逆过来前后,加速度相同,故逆过来前后的运动位移、速度时间均具有对称性。所以知汽车在相等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之比为1:3:5:,把时间间隔分为0.5s所以xDE:xCD:xBC

8、:xAB=1:8:16:24,所以xAB:xAC:xAD=3:5:6故选项B正确。故选B。8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通过位移x1到达A点,接着在时间T内又通过位移x2到达B点,则物体()A在A点的速度大小为B在B点的速度大小为C运动的加速度为D运动的加速度为【答案】A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得,加速度,故C、D错误;A点的瞬时速度,故A正确;B点的速度,故B正确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名师点睛】根据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求出加速度,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A点的速度,结合速度时间公式求出B点的速度9一小球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

9、第 15s 内的位移比第 14s 内的位移多0.2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加速度为 0.4m/s2B小球第15s 内的位移为2.9mC小球第14s 内的初速度为2.6m/sD小球前15s 内的平均速度为3.0m/s【答案】BC【解析】【分析】根据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求出小球的加速度,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求出小球在第15s内的位移;根据速度时间关系求出14s的初速度;根据第15s末的速度,结合平均速度的推论求出小球前15s内的平均速度【详解】A. 根据x=aT2得,a=x/T2=0.2/12m/s2=0.2m/s2,故A错误;B. 小球在第15s内的位移x15=

10、0.2(225196)m=2.9m,故B正确;C. 小球在第14s初的速度v=at13=0.213m/s=2.6m/s,故C正确;D. 第15s末的速度v15=at15=0.215m/s=3m/s,则小球前15s内的平均速度=1.5m/s,故D错误。故选:BC.10一小球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5 s内的位移比第14 s内的位移多0.2 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加速度为0.2 m/s2B小球第15 s内的位移为2.9 mC小球第14 s的初速度为2.6 m/sD小球前15 s内的平均速度为3.0 m/s【答案】ABC【解析】【详解】根据,得,A正确;小球第14s内的位移,第15

11、s内的位移,B正确;第14s的初速度,C正确;第15s末的速度,则前15s内的平均速度,D错误。【点睛】做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情况时,其两个推论能使我们更为方便解决问题,一、在相等时间内走过的位移差是一个定值,即,二、在选定的某一过程中,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11如图所示,光滑斜面AE被分成四个等长的部分,一物体由A点从静止释放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B物体从A点到达各点所经历的时间C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D物体从A到E的平均速度【答案】ABD【解析】【详解】根据运动学公式v2-v022ax,物体由A点从静止释放,v0=0,所以有v22ax

12、;所以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之比,故A正确;根据运动学公式x得:,物体到达各点经历的时间,则物体到达各点所经历的时间:tE=2tB=tC=tD,故B正确;因,则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不等,故C错误;由于vE=2vB,物体从A到E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故选ABD。【点睛】本题对运动学公式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对所有的运动学公式不仅要熟悉而且要熟练,要灵活,基本方法就是平时多练并且尽可能尝试一题多解12一可视为质点的小石块从塔顶自由下落,它在最后一秒内位移是30 m,(取g=10m/s2),则( )A石块最后一秒的平均速度是30 m/sB小石块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 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149C小石块在

13、开始连续的三个1 s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23D小石块在开始连续的三个5 m,所经历的时间之比为1(1)()【答案】ACD【解析】【详解】石块最后一秒的平均速度是,选项A正确;根据h=gt2t2可知小石块在开始连续的前1s、前2s和前3s内位移之比是149,则选项B错误;根据v=gtt可知,小石块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 s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23,选项C正确;根据h=gt2得,则物体在开始的5m,10m和15m的时间之比为1:,小石块在开始连续的三个5 m,所经历的时间之比为1(1)(),则选项D正确;故选AC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14、时间公式、位移时间公式,并能灵活运用13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10t+2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A第1s内的位移是10m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14m/sC任意相邻的1s内位移差都是4mD任意1s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m/s【答案】BC【解析】【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得出加速度的大小,通过位移关系式得出位移的大小,从而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求出平均速度的大小,从而根据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求出位移差,根据加速度公式变形得到任意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详解】A、由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公式:与关系式的对比可知:该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加速度:;将代入所给位移公式可求得第内的位移是,故A错误;B、将代入所给位移公式可求得内的位移是,则前2s内的平均速度为:,故B正确;C、根据公式可知相邻内位移差为:,故C正确;D、由加速度公式变形得到:可得任意内速度的增量都是,故D错误。【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和推论,并能灵活运用。14如图,长度之比为1:2的A、B两木块并排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颗子弹以速度v0水平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