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形结合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4609463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校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形结合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职校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形结合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职校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形结合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职校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形结合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职校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形结合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职校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形结合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校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形结合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校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形结合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在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常感觉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教师总是归结于职校学生基础不好,数学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等等.其实,中职学校的数学教材这几年一直都在变化,核心就是简单易学,注重实用,注重学生兴趣及思维能力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重视抽象思维、收敛思维及逻辑思维,忽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非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而以上各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却正是数学教育的追求与方向. 数学作为研究现实世界空间数量和形式关系的基础科学,数和形是最基本的两大概念,也是整个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两大基础.数和形在客观世界中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华罗庚说:“数形结

2、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形象思维对应“形”,而抽象思维则对应“数”.两者都反映了数学的本质.数形结合的思想,即把两种思维完善地结合起来.其大致有两种途径:一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述形的某些性质;二是借助于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述数之间的某些关系. 本文主要通过“以数解形”和“用形解数”两个方面,借助“数形结合”的桥梁,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授学生以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让他们喜欢数学,爱上数学课,改变目前职校数学课堂的现状. 一、从形到数,揭示形中蕴涵的数的规律 图1是连接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小正方形边长的两倍.问:若只许剪两刀,如何裁剪,使之能拼成一个新的大正

3、方形? 形与数相比较,有着直观上的优势.学生相对于抽象思维,普遍更喜欢形象思维,对图形的记忆也总强于对文字、数式的记忆.教师应注意到学生思维方式上的这些特点,在讲授有关的数学知识时,尽可能数形结合、形数对照,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易于理解和记忆.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同样应教给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启发他们学会对一些数量关系作出“形”的解释,发掘其中“形”的因素,以增加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例如,求12+14+18+116+132+164+1128的值.我们可以用等比数列求和,也可以一步一步相加求和,因为它还不是太麻烦.如果我们能转换一下思维,发掘数式中的特点,题目的解决则又是一番天地.由算式的结

4、构特征不难发现,其中的后一个数总前一个数的一半,若构造图利用图形面积解题,令人叫绝!如图3是面积为1的正方形,由图的面积规律可知,原式=1-1128=127128. 总之,代数方法的特点是严密,规范,思路清晰;几何方法则具有直观、形象的优势.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能扬这两种方法之长,避免呆板单调之短.巧妙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使数学教学变得有趣很多,学生也会愿意去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整体水平,让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思维品质得到激发,从而改善目前中职学校数学课堂的现状,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在职业学校的

5、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常感觉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教师总是归结于职校学生基础不好,数学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等等.其实,中职学校的数学教材这几年一直都在变化,核心就是简单易学,注重实用,注重学生兴趣及思维能力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重视抽象思维、收敛思维及逻辑思维,忽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非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而以上各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却正是数学教育的追求与方向. 数学作为研究现实世界空间数量和形式关系的基础科学,数和形是最基本的两大概念,也是整个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两大基础.数和形在客观世界中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华罗庚说:“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形象思维对应“形”,而抽象思

6、维则对应“数”.两者都反映了数学的本质.数形结合的思想,即把两种思维完善地结合起来.其大致有两种途径:一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述形的某些性质;二是借助于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述数之间的某些关系. 本文主要通过“以数解形”和“用形解数”两个方面,借助“数形结合”的桥梁,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授学生以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让他们喜欢数学,爱上数学课,改变目前职校数学课堂的现状. 一、从形到数,揭示形中蕴涵的数的规律 图1是连接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小正方形边长的两倍.问:若只许剪两刀,如何裁剪,使之能拼成一个新的大正方形? 形与数相比较,有着直观上的优势.学生相对于抽象思

7、维,普遍更喜欢形象思维,对图形的记忆也总强于对文字、数式的记忆.教师应注意到学生思维方式上的这些特点,在讲授有关的数学知识时,尽可能数形结合、形数对照,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易于理解和记忆.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同样应教给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启发他们学会对一些数量关系作出“形”的解释,发掘其中“形”的因素,以增加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例如,求12+14+18+116+132+164+1128的值.我们可以用等比数列求和,也可以一步一步相加求和,因为它还不是太麻烦.如果我们能转换一下思维,发掘数式中的特点,题目的解决则又是一番天地.由算式的结构特征不难发现,其中的后一个数总前一个数的一半,若构造图

8、利用图形面积解题,令人叫绝!如图3是面积为1的正方形,由图的面积规律可知,原式=1-1128=127128. 总之,代数方法的特点是严密,规范,思路清晰;几何方法则具有直观、形象的优势.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能扬这两种方法之长,避免呆板单调之短.巧妙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使数学教学变得有趣很多,学生也会愿意去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整体水平,让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思维品质得到激发,从而改善目前中职学校数学课堂的现状,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在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常感觉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教师总是

9、归结于职校学生基础不好,数学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等等.其实,中职学校的数学教材这几年一直都在变化,核心就是简单易学,注重实用,注重学生兴趣及思维能力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重视抽象思维、收敛思维及逻辑思维,忽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非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而以上各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却正是数学教育的追求与方向. 数学作为研究现实世界空间数量和形式关系的基础科学,数和形是最基本的两大概念,也是整个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两大基础.数和形在客观世界中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华罗庚说:“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形象思维对应“形”,而抽象思维则对应“数”.两者都反映了数学的本质.数形结合的思想,

10、即把两种思维完善地结合起来.其大致有两种途径:一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述形的某些性质;二是借助于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述数之间的某些关系. 本文主要通过“以数解形”和“用形解数”两个方面,借助“数形结合”的桥梁,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授学生以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让他们喜欢数学,爱上数学课,改变目前职校数学课堂的现状. 一、从形到数,揭示形中蕴涵的数的规律 图1是连接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小正方形边长的两倍.问:若只许剪两刀,如何裁剪,使之能拼成一个新的大正方形? 形与数相比较,有着直观上的优势.学生相对于抽象思维,普遍更喜欢形象思维,对图形的记忆也总强于对文字、数式

11、的记忆.教师应注意到学生思维方式上的这些特点,在讲授有关的数学知识时,尽可能数形结合、形数对照,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易于理解和记忆.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同样应教给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启发他们学会对一些数量关系作出“形”的解释,发掘其中“形”的因素,以增加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例如,求12+14+18+116+132+164+1128的值.我们可以用等比数列求和,也可以一步一步相加求和,因为它还不是太麻烦.如果我们能转换一下思维,发掘数式中的特点,题目的解决则又是一番天地.由算式的结构特征不难发现,其中的后一个数总前一个数的一半,若构造图利用图形面积解题,令人叫绝!如图3是面积为1的正方形,由图的面积规律可知,原式=1-1128=127128. 总之,代数方法的特点是严密,规范,思路清晰;几何方法则具有直观、形象的优势.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能扬这两种方法之长,避免呆板单调之短.巧妙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使数学教学变得有趣很多,学生也会愿意去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整体水平,让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思维品质得到激发,从而改善目前中职学校数学课堂的现状,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