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4603688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与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蝌蚪找妈妈教案l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动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过程与方法:把朗读课文和看图、观察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从小保护有益动物。l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难点:弄清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l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朗读感悟法。l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l 课时:一课时 l 教学过程一、 谜语引入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小蝌蚪)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同学们,

2、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了,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一同去找妈妈。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二、通过对比,自觉生疑1. 同学们,这篇课文不但语言优美,画面更加生动,下面请大家欣赏第一幅图池塘里的小蝌蚪。(学习第一自然段) 小蝌蚪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在课文中把描写小蝌蚪的样子画出来。 2.小蝌蚪虽然生活得很快活,但是没有妈妈,他们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什么。这不,他们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妈妈呢,他们找呀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原来就是一保可爱的大青蛙。(学习第四自然段)看图认真观察,青蛙妈妈的外形又是什么样子的?在课本中画出来。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就是青

3、蛙妈妈,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吗?(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头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条腿,宽嘴巴。)三、读文感悟青蛙的变化过程 课文中青蛙妈妈说: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吗?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他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1.自由读26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小蝌蚪变化的句子。2.通过看图,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小蝌蚪是如何长成青蛙的。四、朗读感悟小蝌蚪,你们找到妈妈,多亏了谁的帮助啊?(引出二、三自然段内容) 1. 分角色朗读,并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1)找一找:找出课文中三个动词所在的相关句子读一读。(2)看

4、一看:通过播放软件,让学生从观察中初步体会三个动词表示的不同方向。(3)贴一贴:教师制作几个箭头,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画面,通过箭头的不同摆贴来释义。如:“迎上去”表示为:“追上去”表示为:“游过去”表示为:(4)演一演:理解词语的目的是应用词语,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迎上去”一词的意义,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当老师来到王明家,王明会怎样?(师生表演)演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所看到的情景说一句话,要求用上“迎上去”一词。如:江老师来到王明家,王明主动迎上去,说:“江老师,您好,欢迎您!”五、指导书写生字“变、条”1.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写是应该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3.学生描红书写、

5、同桌互议,评一评谁写的好。六、小结:青蛙是人类的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农民伯伯亲切地称之为“护谷神”。为了让这位朋友生活得更舒适、安全些,我们作为他的朋友,应该用心去爱护关心他。同学们,你们能为他做点什么吗?(环保教育)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板书设计:小蝌蚪找妈妈长出两条后腿 迎上去 鲤鱼阿姨 长出两条前腿 追上去 乌龟尾巴变短 青蛙 尾巴不见了 捉害虫作业设计 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的小任务,帮组学生记忆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后反思:在语言教学中 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多,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扩展

6、孩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语言活动失去了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发言。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幼儿已有水平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 深入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比如在语言教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教师有感情地讲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内容,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内容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我班的孩子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我觉得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像呢?3、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随着这些问题的层层深入,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逐步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几个问题的综合,在问题的答案中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