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品的阅读教学要求.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4594189 上传时间:2024-03-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作品的阅读教学要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诗歌作品的阅读教学要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诗歌作品的阅读教学要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歌作品的阅读教学要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作品的阅读教学要求.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作品的阅读教学要求汾水道小学 张新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关于诗歌教学问题,我特别请教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方智范教授,方智范教授这样说: 在小学阶段如何教学古诗文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还是在积累。这个积累在课程标准里做了量的规定。就小学六年,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熟读甚至背诵不少于160篇的古诗文。这个量的要求表明了我们在积累方面的重视。这里古诗词包括文言文的积累,我们不要紧紧把它看成是语言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其实它也是思想、情感、形象多方面的积累,包括古人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诗篇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

2、,成为他们的一种营养,我想是终身受用的。为了加强积累,可以采取各种方法,课程标准里面特别重视诵读的方法。诵读非常有利于我们去感受中国汉语言的一种民族的特征。那种音律之美,声调之美,节奏之美有利于通过学生的发声器官,让他在视觉器官,也就是阅读和思维器官,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思想,直接建立一种联系的通道。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这些语言的模块,对这些优秀的古诗文,它整体的储存。所以这个诵读的方法,我认为可以形成一种积累的快速反应的机制,当然它只是方法之一。 那么除了积累和诵读之外,在小学阶段要不要欣赏?我想可以有欣赏的要求,但是恐怕不能求之过剩。我们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求之过剩,做过多的

3、理性分析,我想应该避免。现在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一般都是篇幅比较短小,思想情感积极向上,意境比较优美单纯,画面比较鲜明。语言上相对来说比较朗朗上口。像这样的一些作品,我想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它,甚至可以不求甚解。有些作品,它是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它的非常深厚的内蕴的。比方说杜甫的绝句。小学生从小就会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它具有非常优美的画面,也具有非常鲜明的节奏,琅琅上口。小学生一读就会,一读就能记住。但是后面两句呢?“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它表达什么意思?其实诗人杜甫的深意是在那个千秋雪的“千秋”和万里船的“万里”,是一种漂泊之感和对祖国命运的担

4、忧。但是这个小学生就未必完全能理解。我想让他们慢慢的去消化。随着他们人生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情感世界的拓宽,他们就会对它的深刻的内蕴,会有所理解。所以我想通过古诗词的教学,积累诵读感受体验,就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打下比较好的精神修养的底子,同时也打好语言修养的底子。 最后再说说各课时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声明,课时目标或者是他的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叫做有模式而不模式化。什么叫有模式而不模式化?就是模式是要有的,所谓模式就是操作的基本顺序。而不模式化,就是不能千篇一律,不是说这个就不可以动。我们大体上提出来每堂课应该完成哪些东西,或者说重点应该完成哪些东西,当然随着课文的不同,年级、班级的不同,

5、是必须有所调整的。 1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原则上安排这样四项任务:第一,要建构本课的阅读话题。就是要明确这一堂课它的阅读话题是什么。让学生明确要研究什么。课文内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者课文文体的形式等都要基本明白。第二,要把握本课的生字词,因为小学阶段,生字生词的教学是它的重点。第三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四是把握课文的要点和主要内容。这是一般情况第一课时应该落实的四项任务。需要说明的是年级的不同,第一课时的安排是不一样的。低年级可暂时不安排第四项要求;进入中高年级以后,第二项、第三项要求主要可在预习中解决,要逐渐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也就是通过预习自行解决生字词并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第二课时。理解和应用。低年级以了解词句的意思或感受课文内容为主。低年级了解课文意思,感受课文主要内容;中年级以了解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主要内容,复述课文为主;高年级从文体、表达顺序、关键词语三个方面去理解。熟读课文,生成积累。有些课文是要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熟读的。可以在第二课时适当安排一些拓展性的阅读,结合所学课文以及开展读写结合的片断练习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