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试答案.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4592179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考试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考试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考试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考试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考试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考试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考试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在:首先,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和性质。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在上层建筑领域里也就以剥削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统治为其主要内容。其次,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旧的经济基础破新的经济基础代替之后,旧的上层建筑也就或迟或早地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不是消极的、

2、被动的,它一旦产生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帮助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一种是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的落后的力量。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何种作用,以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为转移。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作用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贯穿于人类社会的自始至终。它包括三个环节, 即生

3、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其中,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为基本的矛盾。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3、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1、积极作用(1)科学技术是现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次技术革命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例如: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

4、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2)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1)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2)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3)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3)科技革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例如:现代信息技术

5、为人们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手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给予人们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即人们能够更多地从事各项事业的创造性活动。(4)科技革命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不仅影响了思维的主体,同时也改进了思维的工(5)科学技术渗透到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1)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目前,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的1/40。科学技术一旦转化为生产力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其作用大大超过了资金、劳动力对经济的变革作用。2)军事上的战斗力。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科技强国已经成为现代国家

6、的共同选择。3)政治上的影响力。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筹码和大国地位的象征。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可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2、消极作用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后果。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用机器运转全面取代人的躯体活动,用电脑代替人脑工作,用各种人造物取代自然物,人类不断用“技术物”来超越自身,使人类从劳动的“苦役”中解放出来。然而这种“技术化生存”在减轻人的负重之时也导致了人对技术和技术物的依赖,这

7、种依赖性将无情地而又必然地上升为技术对人的控制,而人类受控的直接结果将是人类自由度的剧减。当现代生物技术能够让人类完全可以创造生命时,它也把人类进化推向骚乱的边缘。可见,现代科学技术的危机,实质上是价值危机、伦理危机。例如:(1)科技发展使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却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2)霸权主义者利用现代科技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3)计算机的发明便利了我们信息的交流,却也使得无数青少年陷入非法网络的泥沼无法自拔(4)农业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5)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却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因此,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必

8、须受到一定的、合理的制约。 (1)做好科技评估工作。 (2)建立道德约束体系。 (3)大力发展人文科学。总结:科学技术对人类产生的后果是双重的,它让人类控制自然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奴役和束缚。所以,必须将科技的物质奇迹与人的精神需求融合起来,重新建构起科技发展与人类发展的生态平衡。充分发扬人文科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批判功能,引导和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使其从“离人的发展”转向“为人的发展”。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比如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封建迷

9、信、贪污腐败等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这一种情况。它们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剥削阶级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遗留,其根源并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腐败现象同党的性质、宗旨是不相容的,它像一个毒瘤会葬送党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我党一直非常重视反封建迷信、反腐败斗争另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我国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也同精神文明内部结

10、构的复杂性有关。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教材主要是讲了这一方面。 当然,社会意识的这种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社会存在的需要。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

11、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但是,生产关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在相对稳定中也会发生部分的、某些方面的重要变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就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使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

12、代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时会十分突出。例如,当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过,即使在这种状况下,生产关系仍然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因为生产关系之所以要变革,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的。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反作用的发挥,都是以适应一定的生

13、产力状况为前提的,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基础之上的。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所反映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获得关于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坚持这一点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

14、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说来仅仅经过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循环,是不能达到的,往往需要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在于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 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并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它的本质和特性的充分暴露有一个过程,因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就有一个过程。 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例如,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不可能观察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在

15、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天文观察不可能突破可见光的界限;在宇航事业开创之前,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不可能看到月球背面的情况。 其三,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阶级立场和观点的局限性,对人们的认识有重大的影响。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认识运动就基本完成了。然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又没有完成。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在空间上,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是无限多样的,层次和联系是没有穷尽的;在时间上,事物

16、发展的这一过程向另一过程的推移转变也是无限的,旧过程结束了,又开始新过程,新事物层出不穷。因此,人们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认识。人类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3、真理的客观性一般来说,所谓的客观性是指被说明的对象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也就是说,凡属哲学上所讲的“独立存在”、“客观存在”的东西都是具有客观性的。但这与我们所讲的“真理的客观性”具有原则的区别。在哲学上,堪称能“独立存在”的只有物质,而称得上“客观存在”的,则有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空间)及属性(物质的结构、运动、运动的规律等)。“独立存在”和“客观存在”是指认识对象的物质性而言,他们之所以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因而“独立存在”和“客观存在”的东西所具有的客观性具有绝对意义。而我们所讲的真理的“客观性”与上述意义的客观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成果,凡是称得上真理,其内容一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