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咏史怀古诗练习.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4548938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咏史怀古诗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5咏史怀古诗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5咏史怀古诗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5咏史怀古诗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咏史怀古诗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咏史怀古诗练习.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咏史怀古诗练习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渚, 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 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注:冶城:在今南京朝天门一带,传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郊。1、本首诗咏叹的主旨是什么?2、“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句有何深意?贾生 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王安石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注释: 1.宣室:汉未央宫前子室。 2.自:由,有尽管的意思. 3、啻:仅仅1、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价,见解

2、不同.李商隐认为: 王安石认为: 2、“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句是作者借贾生事生发的议论,其寓意是: 3、两首诗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汴河曲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请作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分析。山坡羊长安怀古赵善庆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

3、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化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简要分析这两首元曲在内容、手法和风格的不同之处。赤壁 杜庠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曹瞒:即曹操。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分)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一句

4、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一句同说事。(2分)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分) 昭君出塞图王思廉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这首诗在描写人物上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你结合作品作简要的分析。葛洪的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指画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与此相比,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过华清宫绝句(其二) 杜牧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过华清宫 崔橹门横金锁悄

5、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中尘。(1)有人认为杜诗中的“始”字用得传神,试作简要说明。(2)两首诗中,你偏爱哪一首?为什么?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简析。答案:1、感叹朝代兴亡之变化,盛衰无常。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2、议论。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统治者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1、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2、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3、表达方式上,李商隐运用细节描写;王安石则全篇议论 。表现

6、手法上,李商隐欲抑先扬;王安石运用对比与反问。李益: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朝灭亡的感慨。皮日休:看似为汴河洗脱“罪名”,实则强烈斥责隋炀帝因穷奢极侈而亡国李益:以描写为主,通过描写汴河春色和隋宫荒废的景象,抒发朝代兴废的感慨。皮日休:以议论为主,先肯定大运河的功用,再批判隋炀帝因穷奢极侈而亡国内容上赵:主要写山河依旧,宫阙陵墓残破之景,抒发了昔盛今衰,朝代兴替的感慨,进而感叹世事无常,好景易逝。张:主要写统治者的罪恶和百姓的苦难,抒发满腔的愤怒控诉和忧世忧民之情。手法赵:主要是写景抒情,对比反衬。张:有写景抒情,但以直接抒情为主。风格赵:凄婉幽怨,沉郁怅惘。张:锋芒毕露,悲壮豪放

7、。衬托手法。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情;用旁人“掩泪听”,衬托弹琵琶的王昭君内心的悲苦与哀怨。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说明王昭君的悲剧是小人从中捣鬼。这首诗将矛头指向统治者:由于当政者的无能,导致国家民族的衰亡,使妇女成为牺牲品。诗人以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1对仗(或:对偶)2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3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五) 下面分别选择当年考生中此题目获得 1 分到 5 分的五段鉴赏文字,并略加分析,让大家比较一下: 答案 1:“作者在诗句中描绘了一幅凄凉,凄清的场面。几块光秃秃的石矶矗立在水中,几只 鸥鸟在天空中不断的翻飞

8、,满眼望去,一片孤寂荒芜,与整首诗的氛围极其吻合。” (这类答案基本上对如何进行诗歌鉴赏缺少必要的了解,答题时也找不到切入的角度,只是对 诗歌最后一句作了点翻译,解释而已,只能给 1 分语言分。) 答案 2:“诗末一句通过写景,渲染出一派萧索荒凉的图景。眼中之情即是心中之情。作者借 此景来咏叹历史,感叹历史,抒发了对战争过后的无奈与怅惋的情怀,这是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这类虽能抓住“融情于景”的鉴赏角度, 也就是说观点是对的。 但却没能具体展开说明诗歌中究 竟写了什么景,描绘什么意象,只是笼统地说上“一派萧索荒凉的图景”,同时也没能正确地理解作者 在诗中的情感抒发。由于缺乏知人论世的评价观

9、,特别是忽略了注释,对诗作,对作者的情感抒 发作出就事论事的简单化甚至是错误的评价,所以只能给 2 分) 答案 3:“此句诗在形式上运用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以赤壁的萧索之景反映出诗人心中有 一腔抱负却不得志的悲愤,也可以透射出诗人对当局者的不满,寄与自己希望当局者不学曹操的愿 望。” (这个答案的优点在于首先有明确的角度切入和观点: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其次在分析中能 知人论世, 联系注释, 对诗句作出较正确的理解。 但问题在于考生忽略了诗歌鉴赏中的重要环节 对于诗句或诗歌中的景的描写或者说是意象的把握和分析, 还是笼统的“赤壁萧索之境”这么一句, 使 得鉴赏游离了诗句之外。要知道意象与意境的

10、把握分析是诗歌鉴赏的根本,缺少了这一环节,鉴赏 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本诗中的最后一句中的“荒矾”“鸥鸟”“烟”就是句中的景,意象。正 是景象的组合形成了萧索,凄凉的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正由于诗人心中不得志的哀情与眼前的 哀景形成了契合,所以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所以这类答案也只能得 3 分。) 答案 4:“本诗的特色之一便是寄情于景,尤其是末句中的“荒矾”“鸥鸟”等意象生动地描 绘了赤壁战场荒凉的景象。诗人在官场不得志,因而触景生情,由此景引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抒发了浓浓的哀情。” (根据诗词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我介绍的三部分的内容,这个答案都是比较到

11、位的,它的观点鲜 明,也具体地叙述了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对末句所表述的主旨也理解得较正确,这个答 案可以给 4 分,为什么不能拿 5 分呢?请看答案 5 就知道了) 答案 5:“诗末一句,作者以“荒矾”“鸥鸟”为意象构建了一派凄迷,萧索的意境,含蓄的 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历史兴亡的愁怀和人生失意,理想不能实现的淡淡哀伤,尤其是该句卒意显志, 以冷景衬哀情,起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答案除了鉴赏了诗末一句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以外,“卒意显志”一句回答了题目中的“结合全 诗”这个要求,所以就可以全部拿到分。当然这段答案的语言也很老练,可见考生的基本功是很不错 的。)1、“始”字把唐玄宗耽于

12、享乐、沉湎声色的情状刻画得淋漓尽致。2、(任选一首简析,意思对即可) 第一首:思想内容:鞭挞了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2分)艺术手法:诗人从“安史之乱”的纷繁复杂的史事中,只摄取“渔阳探使回”的一个场景,颇具匠心。前两句所表现的内容本来相互独立,经诗人巧妙剪接便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衔接自然,构思精巧。后两句不着一字议论,便将玄宗的耽于享乐,执迷不悟,刻画得淋淳尽致。将强烈的讽刺意义以含蓄出之,余味无穷。 后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歌舞之盛、醉生梦死程度之深以致造成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答出其中一点即得分)(2分) 第二首:思想内容:描写安史之乱后华清宫的荒凉景色,感叹现时的衰败,有很浓重的感伤情绪。(2分) 艺术手法:全诗纯属描写,绘声绘色,极为逼真,不着议论而情在诗外。(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