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钱钟书散文比较论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4513001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7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遇、钱钟书散文比较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梁遇、钱钟书散文比较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梁遇、钱钟书散文比较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梁遇、钱钟书散文比较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梁遇、钱钟书散文比较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梁遇、钱钟书散文比较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遇、钱钟书散文比较论(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号:2009020506姓名:卢玮玮联系电话:13869136869Email:学院:文学院硕 士 学 位 论 文论文题目:梁遇春、钱钟书散文比较论学科专业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申 请 人 姓 名 : 卢玮玮导 师 姓 名: 李掖平教授论文提交时间: 2012 年 5 月 30 日单 位 代 码10445学 号2009020506分 类 号I206.6研究生类别全日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中文摘要 .2Abstract .4引言.1第一章人生边上的风景 .3第一节 想象性与思想型 .3第二节“旁观者”的无奈与“审视者”的从容 .7第二章 “幽默”的“唱反调” .12第一节 软幽默与硬幽

2、默 .12第二节 随性式和严谨型“唱反调” .16第三章“矛盾”的“揭示” .21第一节“近触”与“远观”的矛盾 .21第二节“热望”与“冷眼”的揭示 .25第四章 各有千秋的艺术特色 .29第一节 天马行空的谈话体与严密的知识性议论 .29第二节 迥异的艺术风格 .33第五章 从两者比较看 30 年代青年散文的独特存在 .37结语.43注释.46参考文献 .46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过的学术论文 .49致谢.50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梁遇春、钱钟书散文比较论中文摘要五四是个魅力四射遍地奇迹的文化灿烂时期,更是散文这一古老文体承古出新的大发展时期,同样面对文坛大震动、思想大震动,年龄相仿的梁遇春、

3、钱钟书两人用相似却又不同的人生理解方式诠释着古老散文的新发展,形成了各自异彩缤纷又有着某种关联性的散文风格,共同见证并且创造了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世。本文从梁遇春和钱钟书的散文比较入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两人研究资料多角度比较阐发他们散文蕴含的丰富内蕴,讨论两人借散文所呈现出的不同人生姿态,彰显两人散文的独特成就及内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通过比较研究判断这一深具特色的青年散文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梁遇春是现代著名散文家,27 年的短暂一生中有多部经典译作,散文创作主要收录在春醪集和泪与笑中,其散文深得英国小品文精髓,对查尔斯兰姆情有独钟,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作者

4、恣情洋溢的笔锋、机智幽默的思辨以及面对这个美与丑、正与邪交织的世界时所采取的冷冷揭示的态度,都使得他的作品时间愈久愈显示其醇香,其丰富内蕴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被称为“清华第一才子”的钱钟书是当年与北大才子梁遇春齐名的青年作家,同样接受过英国小品文和中国古典文化熏陶的他与梁遇春絮语散文的外冷内热相比,更多的呈现出一种冷漠的学者风范,但其内在的幽默性、矛盾性等等与他同时期的梁遇春有着某种难以切断的关联性,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近乎完美的诠释了人生这本大书,其妙语连珠及愈挖愈深的深刻哲理,一直为研究者所津津乐道。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旨在分析同样站在人生边上书写人生的

5、两人,内在旁观性和审视性的潜在不同;第二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侧重分析两人幽默的软硬不同质感,第二节则从两种不同的唱反调方式入手,揭示青年散文这一独特文体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第三章重点剖析两人对矛盾的不同感受方式和体验形式,提供了在同一文化语境下作家挥之不去的苦闷和焦虑;第四章聚焦两人艺术手法的各有千秋,最后一章综合上述比较研究结果,试判定以梁遇春、钱钟书为代表的青年散文在生命的感受体验、对时代的整体把握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与其他散文派系不同的独特方面,在更好的把握各自散文内蕴的基础上,理解这一时期青年散文的独特存在性。本文事实上从人生旁观者、幽默、矛盾、唱反调等角度对梁遇春、钱钟书的散文进行了比较挖掘

6、,在两者的对比中更好的把握这一时期青年散文的丰富内蕴,对于提高对议论性散文的认识具有一定意义。关键词:梁遇春 钱钟书 旁观 幽默 矛盾 青年散文分类号:I206.6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On Prose Comparison of Liang Yuchun andQian ZhongshuThe May Fourth period is a glamorous brilliant culture period and also adevelopment period of prose which is the ancient stylistic. In the face of

7、 libraryearthquake and mind vibration, the two people in the same age interpreted it indifferent life understanding and formed various and correlative prose style. Theyalso common witnessed and created a flourishing Golden Age.This paper startsfrom the prose comparison between Qian and Liang. Firstl

8、y it elucidates the richconnotation contained in their pros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anglecomparison of their studies on the basis of close reading. Secondly it discussestheir different life attitudes demonstrated by the prose. Finally it highlights theirunique achievement and internal correla

9、tion of their prose. It determines the valueand significance of characterized youth essays in literary history through acomparative study.As a modern well-known essayist, Liang Yuchun named Chinas Eleatichas a lot of classical translations mainly included in the spring mash set and thetears and laughsduring his short life of 27 years. His prose deeply got theessence of English essay and he particularly liked Charles Lamb. Although hedidnt write much, his strokes, specula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th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