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儿童的眼光解读教材.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450155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儿童的眼光解读教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用儿童的眼光解读教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用儿童的眼光解读教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儿童的眼光解读教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儿童的眼光解读教材.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儿童的眼光解读教材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人说教师要用鉴赏的眼光,站在文学与哲学的高度去解读课文;有人说解读课文还要有专业的眼光,以一个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审视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但从教学对象来说,我们还要有儿童的眼光,用一颗童心,以孩子的视角去解读课文,依据不同学段设计“三维目标”。 一、用童心的视角捕捉语言 小学课文中的语言大多都贴近儿童的生活。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文本的语言有三个层次:一是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式语言,学生能听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学生经过学习、模仿就能学会的语言;三是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语言,这样的语言蕴涵丰富的思想和语言

2、的表达艺术,具有言语智慧,但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才能逐渐体悟到。”这着实让我们明白在解读教材时,要站在儿童的角度,看看哪些语言是适合儿童发展目标的语言,捕捉这样的语言,仔细推敲这样的语言,悟其意,品其神;哪些是学生值得积累的精辟语言,让学生积累。用这样的解读语文教材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发现有些课文的语言是伙伴式的语言,无须我们过多地讲解,只要学生自己阅读、体会就可以了。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目标的语言,要设计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运用,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而对于捕捉到的精粹语言(文学语言),则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甚至更多的讲解赏析。

3、二、用童心的感受体验情感 “课标”实验教材课文的选用十分重视人文色彩。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所选文章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情趣盎然。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明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形象,又要善于挖掘“含”着的情感。凡卡一课写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天真的凡卡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爷爷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帮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9岁的凡卡来说,他的

4、幸福只能在梦中!这是“含”的情感点,如果教学中能在这里启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心动情发,就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当然,我们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另外,要想摸清学生的情感点,教师的眼中应有“人”。这里的“人”是活生生的,他们不仅为现在而活,也为将来而活,生命旅途的每个阶段都是有意义的,有精神的,有趣味的,当我们的语文教学漠视有情感、有追求的人的存在,而指向单一、枯燥的题海之时,语文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本真,而走向了虚无。月光曲一文叙述了贝多芬同情盲姑娘,被她对音乐的热爱所感动,于是即兴为她弹奏月光曲的

5、故事。文中对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是通过盲姑娘的想象来表现的,贝多芬感情的变化也正是寓于其中。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感悟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采取同时让学生欣赏音乐的教学策略,他们就会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老师,我看到了月亮缓缓升起,穿透了轻纱。”“老师,我看到了月亮钻进了云层,听到了大海上风吼浪涌。”“老师,我看到小女孩哭了,她仿佛也看见了月亮。”如果教学中能做到这样,学生就能产生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三、用童心的眼光链接生活 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要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去解读教材。教材中很多课文是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的,比如,柳

6、树醒了、荷叶圆圆,还有更多的课文是表现儿童生活的,比如,两只鸟蛋、失物招领,也有更多的课文是反映儿童心愿的,比如,棉鞋里的阳光、四个太阳。在解读文本时,要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从而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于是在荷叶圆圆的课堂上有了这样的对话。 师:小蜻蜓说 生: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师:小蜻蜓立在荷叶上 生:展开透明的翅膀。(边读边用双手做展翅动作) 师:(拿出一片未展开的“荷叶”,将一只“小蜻蜓”放在荷叶角上)看到这里的荷叶和蜻蜓,大家想到了什么?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背一遍,好吗? 因为课文符合儿童的兴趣和愿望,有助于引导孩子在

7、不经意间走进课文,表现自我,于是在荷叶圆圆的课堂上又有了这样的情境。 生:(从座位上“起飞”,“飞”到“大荷叶”上)我是一只小蜻蜓,荷叶是我的停机坪。我立在碧绿的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飞呀飞。 师:“碧绿”这个词用得好!不过,你已经立在停机坪上了,还能再“飞呀飞”吗? 生:不能了。 师:那应该怎么说? 生:我立在碧绿的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大家看我多美丽呀! 我们要在确立语言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构建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话题,设计生活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语文实践。 四、用童心思考问题 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如果用成人的眼光读,会把课文读得深,如果将自己

8、当作一个儿童,揣摩自己的阅读过程,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好奇的问题,沿着这些问题,你会有许多独到的发现,同时能体察到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具备的方法。在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一个孩子向与她一起读书的妈妈提出了一连串看似荒诞的问题:“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什么不到房子里去呀?”“小女孩为什么会冻死?”“那她为什么不打110,警察叔叔会帮助她的!”“小女孩的爸爸怎么会舍得打她呢?”“她的妈妈为什么不来找她?”这一系列问题是今天的儿童可能想到的,我们在解读教材时应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孩子纯真无邪、善良,这是人类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孩子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阅

9、读教学如果能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其课堂就能妙趣横生。其实,新课程改革认为,学生“天真好奇的问题”也是课程资源,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解读将相和一文时,学生可能对文本中的人物产生爱、憎的情感,如果站在儿童的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学习,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说出你的理由来。”大多数同学都说喜欢蔺相如,也有部分同学喜欢廉颇,并且理由都非常充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以大局为重;廉颇爱国,知错就改,作战勇敢。但我们在读教材的时候要想到有没有喜欢赵王的呢?这是儿童的个性化理解。老师的解读要从儿童的个性出发,于是出现了下面的教学情境:“老师,我喜欢赵王。”老师和学生都感到惊讶,发言的孩子却振振有词:“赵王起用蔺相如这样一个小官,说明他有眼力;他不怕秦王,敢去渑池会盟,可以看出他很勇敢,是一位好国王。”学生的回答足以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因个性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不一样。这一小小的教学环节说明老师在解读教材时的读、问,要从儿童的角度去设计,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了,学生才可能学得明明白白。 解读教材,需要教师具有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只要童心不老,就能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还需要具有童眼看世界的本领,读课文的能力。我想,这样的眼力是需要磨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