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创业园建议书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4498818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创业园建议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农创业园建议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农创业园建议书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农创业园建议书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农创业园建议书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创业园建议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创业园建议书(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现代农业创业园城乡一体化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项目建议书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支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点,而寻找新的支点,就必须跳出传统的农业发展思路2012年7月核心提示:未来十年,将是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的重要机遇期。提到发展现代农业,人们总是想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基础性产业,大量的财力和资源被用于支持众多的分散的项目,但是支撑和提升农业基础性产业。发展的农业高层级产业却往往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依赖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撑、现代农业工业装备、现代农业产业化运作、现代金融和管理服务等农业高层级产业的发展,如能将决定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高层级产业核心要素聚集在

2、一个位于特大中心城市远郊关键节点重镇的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内,其释放的能量将为全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科技引领、中试孵化、示范带动、技术供给、人才培训、金融服务、物流中心等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推动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核动力,其对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将具有里程碑意义。目 录(一)、项目概述(二)、项目背景(三)、项目选址(四)、规划设计理念(五)、项目规模及构成(六)、项目组织形式及运行方法(七)、项目运营思路(八)、简要说明及结论(一)、项目概述项目名称:中国成都现代农业创业园(暂名)。项目地址:成都市项目业态:以建设现代农业高科技产业集群总部经济聚集区支撑全省现代农业发

3、展为目标的城乡一体化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业态包含: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中试转化基地;高科技有机蔬菜种业、农业信息与电子商务、农业物流、农产品安全检测与精深加工、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创意产业、农业观光旅游与体验经济、国际农业专家村、度假酒店、商务办公、商业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等现代都市农业综合服务设施。用地面积:约1000亩,规划建设用地约200亩。土地性质:农村流转土地、农村建设用地、二类住宅用地。项目规模:总建筑面积约150亩。投资规模:总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经济规模:预计建成后年经营额可达 10亿元以上。并可提供逾万个优质的就业岗位。建设周期:分期分组团,完成时间预计五年。运营理念:突破传统农

4、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采用城镇化规划建设手段和企业化的城市经营理念,贯彻“科学规划、统一招商、高效管理、优质服务”的经营思想。以现代化、国际化的运营管理方式,积累财富,造福乡梓,辐射西南。按“公司法”建立组织机构,设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二)、项目背景成都,一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现代经济是以城市为主体的城市群经济,成都作为我国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奠定了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11年最新统计,成都市常住人口已达1404.76万,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54.6亿元,按

5、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87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95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关系为4.845.849.4。成都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复测省会、副省级城市第二名,并荣获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称号。近年来,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及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三年多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败得失、让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城乡一体化模式适应于省会城市、特大城市或基础好的大城市的近郊发展战略,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带动大郊区,正好寻求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交叉结合点。自2003年到2009年,是成都“全域统筹”阶段。这一时期成都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

6、把战略视野扩展到全域,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到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在城乡统筹中推动了全域成都的均衡发展、协调发展。期间,成都于2007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表明成都在全域范围内进行城乡统筹的实践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2009年,在总结西部大开发十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成都进一步把战略视野拓展到全球,进入了新的“全球定位”阶段,其目标是打造“全球城市网络中的节点城市”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关系,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一、二、三产业布局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整个

7、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十余年中,城乡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随著中国农业( 及林、牧、渔业)主要农副产品需求制约的形成, 农业比较收益持续下降,究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磨擦的不断加大,农村非农业吸收就业的相对能力不断减弱。而解决农业比较收益持续下降的根本途径是:基本农产品平稳增长与农民人数持续减少相结合的收入增长方式。要实现上述农民收入的增长方式的转变, 必须加快城市化的步伐,校正农村重化工业化的偏向, 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 恢复和提高中国农村非农产业吸收就业的相对能力, 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只有如此, 我们才能使农民纯收入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

8、速度, 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比较收益持续下降的格局。城市化是产业化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中国农业的发展已进入需求制约为主导的阶段, 中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正进入城市化为主导的产业化阶段. 考虑到这样一种发展阶段的转换, 中国的农业和农村政策就应该转向以全面协调和整合城乡经济利益关系为战略著眼点, 这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保持农村乃至全局稳定的重心之所在。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农村现代市场体系,推进商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打造农村综合商务平台;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大力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打造农产品产、供、销一

9、体化的电子商务网络;加快培育流通主体,扶持发展一批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转变,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是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十二五”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大力改善农村民生,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把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统筹城乡

10、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建设“低碳生态型城市”,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2010年8月,科技部、农业部、北京市共同启动了北京国家农业现代科技城建设项目。一年多来,农科城在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种业创新发展、农村信息化服务、现代农业物流、科技特派员、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扎实推进,取得了实效。同时,北京农科城还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示范区建立了跨区域的联盟,协同

11、三地的政策资源,与全国产业园区进行对接,形成农业支撑科技发展的局面。国家农业科技城的建立,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推动碳汇林业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是农村科技创新领域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是保障国家种业自主创新和粮食安全的需要。万钢部长在首届中国(博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上指出“加快培育农业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成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切实加强种质基因资源开发、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新品种开发、生物品种制种关键技术开发”。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年种子总用量约为125亿公斤,经营量为35亿公斤,总销售额200亿元以

12、上(约占世界销售额的8%),种子市场价值超过500亿元,商业潜力巨大。我国种业发展中面临着种业产业结构不协调、地区发展失衡、国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民族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搭建国家育种研究和创新服务平台,聚集研发资源,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的育种研发,对实现我国种业良性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2012年4月1日,成都市委出台了“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意见”【2012】11号文件,明确提出“现代都市农业是依托城市的多方优势并服务于城市,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成都打造西部

13、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重要保障,也是大力实施”产业倍增“战略的重点任务。”。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创意农业,在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形成并迅速在全球扩展。近些年来,这种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也被我国吸收,并在一些发达地区逐步实行。这是由于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及农业功能的拓展,导致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继发展起来;人们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有效地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创意农业学以美学经济理论、总部经济理论、战略资本理论、附加值文化理论、消费教育理论为理论

14、基础,以附加值文化为理论核心,瞄准世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前沿,着力构建创意农业理论创新体系,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附加值文化理论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培育农产品附加值文化,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之一是“城市与乡村互动”,借力世博,上海周边郊区的创意农业便发展蔓延开来。上海世博会期间,大量世博参会者选择去上海郊区旅游,各地充分借用世博机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开展招商引

15、资活动,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大力发展服务农业。上海市同时命名确定了60家“世博观光农园”和200个“世博农家”。这是继北京奥运之后,又一中国一线城市借助国际大型活动发展当地周边地区的创意农业。日本创意农业模式的发展重点是设施农业、加工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多样化农业,重点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体验、休闲和示范功能,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镶嵌式多功能的“绿岛农业”为两大特征。日本的创意农业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内,即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以蔬菜、水果、多作物、多品种生产为主,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满足绿化环境的需要。我们认为,日本的创意农业模式值得我们“扬弃”地学习、借鉴。我们认为,此举符合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规划要求,符合国家鼓励发展新型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方向。作为中心城市郊区,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同步衍生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相关产业,是现代“都市农业”的典型特征。完全可以形成产业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磨擦的矛盾,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项目选址(四)、规划设计理念“功能、科技、文化、传承、创新、差异化”这里,是成都这座“世界现代生态田园化城市”的高浓缩版和乐章序曲。这里,是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