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449455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亟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自觉摒弃以分数应试为目标的陈腐教育模式,积极开创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初浅的探索。一、更新观念,创设创新氛围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

2、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

3、与学习和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二、课堂教学的创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课型的创新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将启发式和讨论式写进全教会的决定之中,这是第一次。这里的讨论式和启发式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课

4、型。因为每一节课,教师都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其中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在这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形成某种比较固定的课堂教学形式,这便是一种基本的课型。所以课型的创新包含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型的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先脱贫致富,按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掌握好之后来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

5、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好: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得更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记得更牢。其中有不少的闪光点,甚至值得教师们学习。2、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陶行知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民主是创造力形成的阳光、雨露和沃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创设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才能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圣人形象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

6、妨碍了学生与教师间平等交流,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传统的课堂的组织形式是较死板的。而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讨论式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我也曾作过尝试。我执教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去佩服东吴方面的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形成了三种意见:认为东吴应获胜,这是历史事实。认为曹操应获胜,中国就可以统一了。认为谁胜了也不好,反正都是一打仗,老百姓就遭殃。我又引导大家

7、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曹操获胜就可以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成年人很容易,但对初中的孩子来说没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个创造性的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辩证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这堂课的组织形式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法、学有所得。这种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成为我校九届教研会的一颗最闪光的金子。3、教学手段的创新 选用教学效果最优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所谓最优,是指在某一知识内

8、容的教学中,几种教学媒体都可用的情况下,选用教学效果最好的媒体。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利用CAI精心设计了几幅图片,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学生对于文章写景特色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就能更好的学习这篇文章。而其它方面,我根据文中所提供的材料制作了不同的景色,并配以声音。学生通过逼真的画面,了解了春的变化多端,形态各异。这样突破了重点,解决了难点。4、教学语言的风格创新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是卓越的教学创新的标志之一。由于教学语言是教师口头表达的综合反映,这是教学创

9、新中最直接、最外在、最为学生迅速感知的因素。当然,风格化语言是教师个体精神内最具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外化,它的形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当教师进入到自由的创新成就阶段,才能自然形成,但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地去追求。此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还包括广义的体态语言,如表情、目光、手势、体姿等,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尽力创造色彩多样,个性鲜明的体态语言相配合,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三、鼓励探索求异,拓宽思维空间。意识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高级反映形式。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

10、形式。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性生活发展的新需要,诱发某种创新的动机,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就是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四、开展课外活动,提供创新活力思维活动要占领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生活阅历和较宽的知识面,这些是进行再造想象、进行创新的基础。学生必须把握好教材中学到的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但知识涵盖仅局限于教材,学生的视野将是狭窄的。人的知识量与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没有广博的知识,就谈不上创新。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环境,进行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其基本途径有如下三种:(1

11、)、课内外结合。(2)、与大量的课外阅读相结合。(3)、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我校开辟的语文活动课-自主活动八分钟,各班学生举行有关语文的游戏、知识竞赛、辩论会、演讲会等,学生自办手抄报、自编自演课本剧、自办校园广播电视节目,建立阅读课教室,向学生开放图书室、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工厂农村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多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这些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速度和质量,从而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大有裨益。五、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

12、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点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