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梳理(二) 学案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554457057 上传时间:2024-06-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梳理(二) 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梳理(二) 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梳理(二) 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梳理(二) 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梳理(二) 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梳理(二) 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梳理(二) 学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梳理(二) 学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咸阳城东楼 文学常识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唐代诗人。 写作背景 诗人在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此时大唐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城楼观赏风景,写下此诗。 品:诗文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tng洲。 参考译文 登上咸阳城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水中的小洲。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首联扣题,写景抒情。诗人宦游长安,远离家乡,登临咸阳城楼,思乡之情便涌上心头。 炼字:“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的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之广大

2、。一个“愁字,奠定全诗苍凉伤感的基调,以“愁”开篇,后面交代“愁的缘由,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教材原文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参考译文 溪边乌云刚刚浮起,夕阳已经沉落到楼阁后面,山雨欲来,满楼风声飒飒。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这两句既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描绘了山雨来临前的征兆,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形象化的勾画,传达出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哲理:“山雨欲来风满楼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教材原文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参考译文 秦苑汉宫,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丛生的杂草,秋蝉

3、在黄叶间鸣叫。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写晚眺近景,描绘了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视听结合。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教材原文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参考译文 我不问秦、汉灭亡的往事,这次来到咸阳,只见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理解赏析 写作手法:融情于景,渭水依旧东流的景象,饱含着诗人感古伤今的悲凉。 炼字:“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思考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诗人对国家衰败、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饱含感古伤今的悲凉。 重点注释 汀洲:水中的小洲。芜:丛生

4、的杂草。行人:这里指作者自己。当年事: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作品主旨 本诗写诗人登上咸阳城楼,见眼前之景,回忆起发生在此地的历史故事,抒发了历史变迁、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情感。 理解探究 1.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作手法) 答:颈联写近景,虚实结合,强调过去的秦苑汉宫,如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2.“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诗句赏析) 答:这句诗运用了双关手法,寓意深远,对骤雨欲来、狂风四起的自然景象作了形象的摹写,

5、动感分明;也是对唐王朝危机四伏, 暗含紧张气氛的形象化勾画。后人常用这句诗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3. 本诗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都围绕着“愁字来写,请分析两首诗词表达的“愁”有何不同。(主旨与情感把握) 答:本诗的“愁:思乡之愁、唐王朝的颓废之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愁”是忧国伤时之愁,又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无 题 品:诗文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参考译文 见面很难,离别时更是难舍难分,何况是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首联写爱情的艰难和诗人的心境。 炼字:“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

6、离。连用两个“难”字,从古语“别日何易会日难中翻出新意,突出强调了“别亦难”。 写作手法:寓情于景。首联借景物反映诗人的感情状态,以春风不再、百花凋零象征爱情的艰难。 教材原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参考译文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烧成灰烬时,蜡泪才能流干。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颔联接着写“别亦难。 修辞: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诗人自比春蚕和蜡烛,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蜡炬“流泪”,到死方休,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两句诗后来常用来比喻人们对事业无限忠诚 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情感:既有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教

7、材原文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参考译文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青春年华消逝,长夜吟诗,应该会感到冷月侵人。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炼字:“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想象,体现了自己对恋人的思念之切。 教材原文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yn勤为探看。 参考译文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烦请青鸟为使者,殷勤地为我前去探望。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诗人希望青鸟传信,惆怅而又伤感。诗人用蓬莱山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含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意。 情感:诗人借神话故事表现关切之情,表达与恋人无法见面的无奈和对

8、与恋人相见的渴望。 重点注释 丝:这里与“思”字谐音。泪: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油,称为“蜡泪。云鬓改:意思是青春年华消逝。云鬓,指年轻女子的秀发。蓬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作品主旨 这首爱情诗描写了一对有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之情。 理解探究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的含义?(词句赏析) 答:“相见时难”的“难指相会困难,“别亦难”的“难指分别时难舍难分,体现离别之痛。两个“难”的意思不同,连用突出强调了“别亦难。见面本来已经很困难了,分别更令人难受。 2.“东风无力百花残”

9、有何妙处?(词句赏析) 答:“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象征爱情的艰难。 3.本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与己亥杂诗(其五)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后来常用来比喻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它们表达的情感还有何不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主旨与情感把握) 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表达对爱情的至死不渝;“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表现了自己虽脱离官场,但仍关心国家命运。 行香子 文学常识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词人。 品:诗文对照翻译及赏析

10、教材原文 树绕村庄,水满陂bi塘。倚东风,豪兴徜chng徉yng。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参考译文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了池塘。沐浴着东风,带着豪兴安闲自在地步行。园子不大,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上片写词人徜徉在田园中,见百花争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东风点明时令,“豪兴”说明游兴正浓,“徜徉则显示词人只是信步闲游,并没有固定的目标和路线。“倚东风,豪兴徜徉”写出词人怡然自得的状态。 写作手法:“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运用白描手法写静景,描绘了一幅春满小园、百花争艳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内心的喜悦之情

11、。 教材原文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yng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参考译文 远处有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酒幌飘扬在水岸桥边。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那里莺儿啼鸣,燕儿飞舞,蝶儿匆忙。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下片词人的视野由近及远。围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结合,风光如画。结句地点转到田野,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莺、燕、蝶。 炼字:“啼”“舞忙”三字准确概括了三种动物的特性,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写作手法:下片结句写莺、燕、蝶,主要表现动态之美,上片结句写花,主要表现静景之美,动静结合。 重点注释 陂塘:池塘。徜徉:闲游,

12、安闲自在地步行。几许:多少,这里表示园子不大。飏:飞扬,飘扬。青旗: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幌。 作品主旨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词人对田园春光的喜爱以及享受田园风光时内心的快意与舒畅。 理解探究 1.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写作手法) 答:这首词运用了白描和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百花争艳、莺歌燕舞的田园风光图,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上片侧重描绘静态景物,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 动景又互相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2. 这首词上下片的结句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写作手法) 答:这首词上下片结句均采用

13、了排比手法,写出了村庄的美丽景色。上片结句写花,展现了花的色彩缤纷和旺盛的生命力;下片结句写莺、燕、蝶,展现了莺啼、燕舞、蝶忙的欢快场景。画面一静一动,相互呼应,使全篇结构回环往复,意趣盎然。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文学常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 写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弹劾免职。免职期间,他常闲游于博山,但面对如画的风景却无心赏玩。他眼看国势危殆,空有抗金热情,却无用武之地,满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写下这首词。 品:诗文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参考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远眺。喜欢登上高楼远眺,为了写出新词,无愁而竭力说愁。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上片词人追忆少年时代,那时词人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表现手法:运用叠句。词人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意谓词人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同下句构成因果,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没有愁苦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教材原文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