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备课方案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554436841 上传时间:2024-06-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备课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备课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备课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备课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备课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备课方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备课方案课文备课方案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备教材教法 文本解读 1.内容简说 本文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作者叶永烈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不为人注意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进而“找到真理的。三个具体的事例分别是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2.结构特点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开篇点题,明确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对这个形象化的观点作了简要的阐述,说明它的

2、实质:从常见现象出发,不断发问,追根求源,最后找到真理。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列举了三个具体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观点。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观点,指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够发现真理。最后阐明科学发现所需要的灵感来自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前面的论述作了补充,使全文结构更加严密完整。 3.写作特色 (1)写法特色:事例典型,论证清晰。 课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整。全文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写法很有代表性。 用事例证明观点是论说类文章的常见写法,选取的恰当事例要和观点之间建立起证明的关系。首先,作者选取了

3、科学发展史上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观点。三个事例都是从平常的事情中有所发现,给科学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科学发现中的“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有力地证明了课文的观点。其次,课文的三个事例,在表述时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现象”,重点突出其“细微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与“现象的关系;最后结合“问题”写相关的发明或发现,也就是所谓的“真理。课文的观点正是从常见现象出发,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进而发现真理,这样的表述顺序使事例与观点在结构上形成了一致,也就产生了证明的关系。 (2)语言特色:严谨准确,生动形象。 表述注重逻辑性、准确性和严密性。如,第3自然

4、段中“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大部分最”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将概括抽象与生动具体相结合。如,第2自然段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既用几个短句精当准确地概括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又有“把?拉直变成!”这样生动的表述,形象地说明了观点。同时,在叙述事例时不仅较为详细地叙述了人物的思考过程,还适当加入了动作、心理、场景描写,更显生动具体,增强了说理性文章的趣味性。 4.习题运用 课后练习第2题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

5、样的顺序写的?这道练习题是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设置的。先要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列举的三个事例: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然后指导学生了解每个事例介绍的顺序,在比较思考中明白作者按“发现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验得出结论这样的顺序来表达,思路非常清晰。 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是对本课学习的巩固与运用,也是对本单元学习重点的巩固与运用。要引导学生先确定自己要说明的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选取与观点相符的一两个典型事例

6、加以阐述。叙述事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并注意事例间的过渡与联系,同时表达既要注意语言的严谨准确,也要注意生动具体。 教学策略 1.认写字词 用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强调“蕊”是翘舌音,“搜是平舌音。指导个别难字的书写,提示“搜”右边“叟的笔顺;“域”右边的斜钩上面的一撇不能忘写。读准“花圃、凹陷等词语,理解“锲而不舍、司空见惯、见微知著”等词语的含义。 2.阅读理解 (1)从课题入手,在质疑、解疑中初步明确中心观点。在此基础上,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事例,再自主阅读其他事例。通过阅读三个事例,让学生发现所列举事例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及各个事例在阐述过程中的侧重点,引导学生在阅

7、读中体会事例选择与观点印证的关系,体会课文是怎样利用事例来论证观点的,感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2)围绕语文要素深入学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围绕这个语文要素,本课的学习不仅要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了解作者是怎样有序组织事例印证观点的。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围绕这个观点,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要列举这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是怎样印证观点的呢?在思考中发现三个事例的共同点:科学家能从细微的、常见的现象中发现别人观察不到之处,在不断发问的过程中显现他们善于思考的品质;在不断探索的过程

8、中显现他们追求真理的恒心与毅力。三个事例虽然内容不同,但事例与观点是紧密关联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每个事例介绍的顺序。教学时,先引领学生学习第一个事例,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再让学生自主阅读后面两个事例,并与第一个事例作比较,总结三个事例在叙述顺序上的共同之处,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三个事例都采用了相同的表述顺序:先写“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再写由现象中发现的问题,最后写相关的发现或发明,即所谓的“真理”,从而发现三个事例的共同特点,以此来说明作者用事例来印证观点的方法。 3.积累表达 本课的练笔可以让学生在明确要求后,先组织论证材料,试着编写事例提纲,再交流评议所选的事例能否论

9、证观点,最后独立完成练笔。 4.类文迁移 在第二课时“拓展阅读”环节可迁移课后“阅读链接”詹天佑。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种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表现了詹天佑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不断研究探索的科学精神。虽然链接的阅读材料文体与课文不同,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内涵之一是相同的,就是不惧困难,坚持探索。与课文形成呼应与补充,便于学生加深理解,丰厚积累。 备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叶永烈(19402020),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著名小说家、报告文学作家。早年从事科普科幻创作,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1960年,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编写之一。著作有小灵通漫游未来叶永烈科普全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