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修辞手法 (共49张)+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554356229 上传时间:2024-06-2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知识修辞手法 (共49张)+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基础知识修辞手法 (共49张)+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基础知识修辞手法 (共49张)+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基础知识修辞手法 (共49张)+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基础知识修辞手法 (共49张)+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知识修辞手法 (共49张)+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知识修辞手法 (共49张)+试卷(含解析)(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知识 修辞手法 (共49张)+试卷(含解析)【基础知识】之修辞手法 一、常见修辞手法 1、比喻 (1)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2)类型: 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

2、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被堆成雪白的山岗。 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2、比拟 (1)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抽象的概念当作人或物,或者把人当作物,或者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类型: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

3、招摇。 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3)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不仅可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夸张 (1)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2)类型: 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4、排比 (

4、1)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2)类型: 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5、反复 (1)特点: 有意重复地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 (2)类型: 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

5、例如: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例如: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作用: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6、对比 (1)特点: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作用: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7、对偶 (1)特点

6、: 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2)类型: 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对仗要求。 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些。 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

7、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承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惜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8、引用 (1)特点: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2)类型: 明引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例如:鲁迅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疫情之中,正是千万个伟大的中国人让我们看到了爱与希望。 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

8、在自己的话语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例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困境中也不要放弃啊。 (3)作用: 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9、设问 (1)特点: “无疑而问。是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突出主要论点,申述问题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竺可桢走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他是来观察物候,做科学研究的。 (2)作用: 恰当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10、反问 (1)特点: 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2)形式: 用肯定的形

9、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二、辨识修辞手法 1、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 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在文章中

10、,如果前面出现了“XX像XX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 2、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简而言之,比喻是打比方,重点在“喻”,喻体必须出现。比拟重在“拟是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拟体一般不出现。 3、排比和对偶的区别 排比必须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 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

11、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 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 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4、排比和反复的区别 从语言单位的数量看: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构成的,而反复只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复部分即可构成。 从语言单位的文字看:排比各语句之间有时只有个别字相同,但反复须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 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 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反复的作用是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5、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设

12、问句有回答,提醒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醒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 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有时可用叹号。 三、专项训练 1.下列句子中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B.一个人的涵养,不在心平气和时,而是心浮气躁

13、时;一个人的理性,不在风平浪静时,而是众声喧哗时;一个人的慈悲,不在居高临下时,而是人微言轻时。 C.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D.天擦黑的时候,此起彼落的鞭炮轰炸着村庄,空气里弥漫着丝丝缕缕火药味儿。 3.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排比) B.他像冬眠的蛹,沉睡在自己的天地里。(拟人) C.他虽然没有上过几年学,但靠自修,肚子里的墨水也不少。(夸张) D.正如阿尔伯特施威策所说:“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借代) 4.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但光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 B.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夸张) C.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比喻) D.前面不远处走来了一队红领巾。(借代) 5.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设问、比喻、夸张) C.他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就像闪电一样,令人眼花缭乱。(拟人) D.主人下马客在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