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复习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一、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南宋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订为“四书”,使之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二、字词释义 1.粟sù:小米,指谷类 2.孝悌Xiào tì: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3.饿殍è piǎo :饿死的人 4.寡人guǎ rén:皇帝的自称 5.庠序xiáng xù:古代的地方学校 6.鸡豚jī tún:鸡和猪 7.洿池wū:池塘 8.数罟cù gǔ:细密的渔网 9.衣帛yì bó: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掌握本文多音字 王好(hào)战 养生丧(sānɡ)死无憾 然而不王(wànɡ)者 掌握成语含义,熟悉成语使用 弃甲曳兵qì jiǎ yè bīng:丢掉盔甲,拖着武器。
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五十步笑百步:本义是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嘲笑后退了百步的人,后用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三、课文分析 本文的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论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径——实行仁政 四、重要考点 本文是高考的重要内容,2023河南省对口升学考试文言文阅读考了本文本文篇幅较短,学习本文首先要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孟子比喻说理的方式,背会课下注释提到的字词释义、掌握注音;其次要会翻译,尤其是重点段落、重点字词句子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走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于治理国家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3)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句意是: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4)特殊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
……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状语后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向百姓反复陈述敬爱兄长、孝敬父母的道理 树之以桑(把桑树种在上面) (5)固定句式 【固定句】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 ……耳,是…也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 五、例题解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___ 罪:归咎,归罪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武器 C.数罟不入洿池___ 数: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河东凶亦然②填然鼓之,兵刃相接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②寡人之于国也 3.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
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 1、C 2、C 3、D 4、(1)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了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