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2].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4275111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2].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崇礼区第二中学 杨永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本文的写作脉络,理清文本思路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诗词和山水画作品的欣赏,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初步理解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二、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相关课件及素材准备: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

2、称之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料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三个大类;有工笔、写意、等技法形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

3、让我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2.生难字词 (1)字音 惆怅(chng)真挚(zh)渲染(xun) 胸有成竹(xing)朝朝暮暮(m)浮光掠影(yng) (2)词义【胸有成竹】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

4、熟悉。【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诗词意境,使自己能进入语境,仔细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并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提出“意境”这一概念,并解释“什么是意境”; 第二部分(510):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作品之中。此外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与其相互依附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阅读课文,说说意境是什

5、么。【交流点拨】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默读课文,说说意境和意匠是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相互依附,相得益彰。 3.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4.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说说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就能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 【交流点拨】光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要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5.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篇幅分析诗歌的

6、意境?【交流点拨】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读者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1.“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交流点拨】作者以齐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

7、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时,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2.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交流点拨】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得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精湛的绘画,最终都成为可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对意境与意匠的解读,带我们了解并领悟

8、了山水画。这是李可染对于山水画意境的阐述,使我们认识并深刻感受到这份情怀,也希望大家运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2.拓展延伸 欣赏一些李可染的画作,如万山红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画作万山红遍描绘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做得好的一方面就是问题设置步步深入,可以给学生充分的理解缓冲时间,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课后问题也给了学生们联系社会实际,体味生活中的语文趣味,从而让学生学到技巧,在生活中能运用。不足的一方面在于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本堂课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因此要多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