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下载】中学教学实施细则.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4196212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门下载】中学教学实施细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热门下载】中学教学实施细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热门下载】中学教学实施细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热门下载】中学教学实施细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热门下载】中学教学实施细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门下载】中学教学实施细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门下载】中学教学实施细则.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教学实施细则中学教学实施细则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为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育人质量,现依据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特制定本实施细则。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

2、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念。1、整体性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体现了教学目标也是个系统,它包括了课程、单元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是一个上下贯通,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2、灵活性根据学习者在学习基础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可将整个课堂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水平:合格水平(符合课标的最低要求),中等以上水平(符合课标的基本要求),优秀水平(符合或超出课标提出的最高要求)。3

3、、层次性学生任何预期学习结果,客观上都要通过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实现,从较低层次目标要求逐步达到较高层次目标的要求。不同的学习者达到的目标在层次上是有个体差异的,一个教学目标的设计也需适应这种多层次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还指整个教育制度的目标、学校教育目标、各科教学目标、具体单元、具体课过程来描述。现在的教育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教学目标应该着重说明学习者行为或能力上的变化,显然就是要求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教学方法以自主学习、任务型教学、学习策略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利用教改课题成果-”媒体和教学资源环境的建设,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协作式

4、、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二)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开展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化辅助教学环境建设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尝试,取得良好效果。全体教师均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树立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想。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用电子教案,同时建立预审制度,强调电子教案的质量建设,避免简单的黑板搬家。强调对同学的学习过程的管理,通过答疑、作业批改、随堂练习、单元考察等手段及时了解同学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综合运用了讲授式、思路式、发散式、研究式以及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同学提供更宽的课程运用领域范围的知识

5、,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1、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2、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四、课前准备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6、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选用合适的教材,编写适当的教学日历,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方法得当的教案。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定理和例证,适度扩大信息量。讲授方法应当是启发引导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力戒平铺直叙或“满堂灌”式教学。科学适度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要求为:1、教师必须穿戴整洁,自然和谐,热情饱满的面对学生。课堂上要关闭手机或将手机置于震动状态,禁止在课堂上接听手机。2、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携带教材、教案、课件或教具、记分册等提前进入教室并做好授课准备。上课铃响,进入教室,师生问好(教师喊“上课”,值日生喊“齐立”,

7、教师回礼后,值日生喊“坐下”)开始上课。3、下课铃声结束后,教师必须立即下课(教师喊“下课”,值日生喊“齐全”,教师回礼后,值日生喊“休息”)不得拖堂或提前下课,中途不得离开教室。4、上课要有计划性,要实践教案(备教一致)5、教师课堂语言必须规范(使用普通话教学),做到亲切、清晰。6、授课板书力求简洁、明确、工整。7、要站立讲课。8、讲授力求避免知识性错误。9、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切忌埋怨,指责和挖苦,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10、讲究教学方法和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使复习、新授、作业有机结合,师生活动协调和谐,努力使教学过程整体优化。11、教师应十分重视信息反馈,及时调控

8、,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12、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要切实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变学会为会学。13、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尽量少用集体回答的方法。14、学生作业时,教师要巡回检查指导。15、教师应灵活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不能处理的应及时报告。16、有计划有准备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17、各种通讯用具严禁带入课堂。18、提倡教学民主,形成平等、和谐、愉悦的最高境界。六、作业批阅学生作业是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巩固和熟练的学习过程,对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根

9、据教学大纲和所选教材精选足够数量和适当难度的习题,留给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并及时批阅,具体要求为:1教师布置作业,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程的特点,做到目的明确、数量足、难度适中。2教师批阅作业必须认真细致,基础课作业批阅不得低于50%,其它课程则须全批全改。批阅中要指出解题依据、推导过程以及计算方法中出现的具体错误所在(不能只划正误号),作业批改后要记录成绩。3要认真纠正个别学生抄袭作业的行为,对抄袭作业的学生要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并记录备查。七、辅导答疑辅导、答疑是在指定的时间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个别解答或指导,是授课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认真

10、研究学生所反映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并予以解答。辅导和答疑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指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提出进一步提高的要求。答疑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平台组织答疑,给学生以师生交流机会,提高答疑效果。答疑的具体要求为:上课期间每周答疑一次,在第一次上课时向学生公布答疑的时间与地点,并报教务处备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必要时应指定质疑。八、教学后记1、写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

11、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2、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中吸取的教训,更上一层楼。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4、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

12、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九、教学反思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应该撰写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课程标准落实情况,即:教学内容是否满足课程标准规定要求。2、教学进程计划的执行情况,主要分析各章节教学时数安排的合理性。3、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客观评价。4、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5、教学经验和教训。6、进一步提高授课质量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