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总结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4184601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医学微生物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医学微生物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医学微生物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医学微生物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总结(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绪论机会致病性微生物(Conditioned Pathogen):在机体健康或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致病的微生物。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众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机能、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第一章细菌按其形态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细胞质:核糖体、胞质颗粒、 质粒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

2、或合成被抑制,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的细菌,称为细胞壁缺陷型细菌亦称为细菌L型。(在适宜的条件下L型菌可恢复为正常细菌,可与支原体鉴别)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可独立复制的物质异染颗粒:多见于白喉棒状杆菌。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嗜碱性强,用特殊染色法染色。荚膜:某些细菌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具有抗吞噬和有害物质的杀伤作用,是细菌的毒力因素之一脂多糖(细菌内毒素):格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为细菌内毒素由脂类A、核心多糖、寡糖重复单位组成。G- 菌的二维结构聚糖骨架 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G+菌的三维立体结构 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细菌特殊结构: 1、荚膜: 鞭毛 功能:为运

3、动器官,使细菌做趋向性运动,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亦可作为细菌鉴定的依据。化学组成为蛋白质,具有抗原性,称为H抗原,可作为细菌鉴定分型的依据。3.菌毛4、芽胞: 对热力、干燥等理化因素具有强大的抵抗力,故杀灭芽胞与否是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染色:格兰染色(初染、媒染、脱色、复染)、抗酸染色、特殊染色意义: 鉴别细菌G+ 和G(再次染色)(紫阳红阴)2、选择抗菌药物3、研究细菌致病性第三章 消毒灭菌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一名词解释 1.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胞的一切方法。 2.

4、消毒(disinfection) 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和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disinfectant)。 3.巴氏消毒法 :加热61.162.8C30min或者72C15s,可杀死乳制品的结核分枝杆菌,链球菌,沙门菌,布鲁菌等病原菌,但仍保持其中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用于乳制品消毒。二问答题1、在温度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湿热灭菌法比干热法好?答.湿热条件下,菌体吸收水分,使菌体蛋白质易于凝固变性。湿热蒸气的穿透力比干热空气强、故能较快提高灭菌物品内部的温度。热蒸气与被灭菌的物品表面接触时气态变为液态,放出大量潜热,能迅速提高灭菌物品的

5、温度。2.紫外线杀菌的原理答:日光中杀菌的成分主要是紫外线。紫外线的波长在200300nm时,具有杀菌作用,其中以265266nm杀菌力最强,易被DNA吸收。细菌DNA吸收紫外线后,形成二聚体,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 导致细菌死亡。滤过除菌法答:液体除菌滤菌器仅可除去细菌,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主要用于不耐高温的血清、抗生素、药液等物质。现代医院的手术室、烧伤病房以及无菌制剂室,已逐步采用高效滤菌器。4.物理灭菌的方法:答:热力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干燥与低温抑菌法第四章 噬菌体一名词解释1.噬菌体(Phage):是一类具有严格寄生性和高度特异性的寄生于细菌、真菌、

6、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中的病毒。2.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使宿主菌裂解的噬菌体为毒性噬菌体3.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内以复制方式进行增值,增值过程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四个阶段4.溶原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某些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将其基因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称为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或溶原性噬菌体(lysoge

7、nic phage)5.溶原性细菌(lisogenic bacterium):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一名词解释1. 接合(conjugation):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包括接合性质粒和非接合性质粒2转导(transduction)由噬菌体介导,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入受菌,使受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3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是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4.转座因子:能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片段。5.溶原性转换 : 在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期,因

8、前噬菌体与细菌染色体整合而导致细菌基因型发生改变而获得新的性状。二问答题1.简述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第六章细菌的耐药性名词解释耐药性(drug resistence)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的相对抵抗性。以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表示.2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亦称天然耐药性细菌. 3.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指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表型。指在正常情况下,敏感的细菌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有耐药性的菌株。4.抗菌药物的作

9、用机制答: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损伤细胞膜的功能 影响蛋白质合 抑制核酸合成成5.钝化酶(modified enzyme)指一类由耐药菌株产生,具有破坏或灭活抗菌药物活性的某种酶。6.细菌耐药性的防治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加强药政管理研发新抗菌药物破坏耐药基因7章细菌感染与免疫第一节 正常菌落与机会致病菌1、正常菌群: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宿主无害的,某些还对人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对宿主的生理学作用:(问答)生物拮抗,其作用机制为:受体竞争;产生有害代谢产物;营养竞争;合成细菌素。营养作用:参与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转化和合成。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抗肿瘤作用:降

10、解致癌物质;激活巨噬细胞抑制肿瘤细胞。2、机会致病菌(致病条件)-填空正常菌群的寄生部位改变宿主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疾病。常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即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引起的感染。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问答)1、毒力: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半数致死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半数感染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组织培养细胞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2、细菌的致病作用取决于: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途径一、细菌的

11、毒力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1、黏附素2、荚膜3、侵袭性物质:侵袭素、侵袭性酶4、细菌生物被膜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简述) 外毒素内毒素来源G+菌和部分G-菌G-菌存在部分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出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30分钟160,24小时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菌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全身反应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液处理不产生类

12、毒素特点1、大多数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2、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高度选择性3、绝大多数不耐热4、抗原性强5、可用人工化学方法脱去毒性(A亚基活性),保留其抗原性(B亚基结构)1、产生于G-菌细胞壁2、化学性质是LPS3、对理化因素稳定4、毒素作用相对较弱5、不能用甲醛液脱毒而成为类毒素分类1、神经毒素: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2、细胞毒素:能直接损失宿主细胞(成孔毒素、磷脂酶类)3、肠毒素:霍乱弧菌 主要生物学作用 1、 发热反应2、 白细胞反应3、 内毒素血症和内毒素休克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一)屏障结构*皮肤与黏膜屏障 :机械阻挡、纤毛运动;分泌杀菌物质;菌群拮抗作用*血脑屏障:软脑膜+

13、脉络膜+脑毛细血管+星状胶质细胞*胎盘屏障: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胎儿绒毛膜(二)吞噬作用吞噬细胞分为:大吞噬细胞:血液中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巨噬细胞小吞噬细胞:血液中中性粒细胞1、吞噬杀伤过程:趋化接触吞入杀灭与消化残渣排除2、杀伤机制:依氧杀菌机制呼吸爆发(需分子氧参加)髓过氧化物酶(MPO):存在于溶酶体中,与H2O2及氯化物的共同参与,对细菌、真菌等具有强大杀伤活性。非依氧杀菌机制酸性作用:糖分解产酸而导致pH下降,抑制细菌生长而杀菌。溶酶体酶及杀菌蛋白:溶酶体、乳铁蛋白、蛋白水解酶、核酸酶、酯酶等,对细菌有杀伤、消化、分解作用。3、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内被杀灭、消化

14、、排除残渣的过程。(5-10分钟死亡,30-60分钟破坏)不完全吞噬:只被吞噬,却不被杀死。组织损伤: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酶(水解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造成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三)体液因素补体:调理,溶菌。溶菌酶:存在于血清,唾液,泪液,乳汁,主要作用于G+菌。防御素:多肽,破坏胞外菌细胞膜。二、特异性免疫(一)体液免疫抗体的作用1、抑制病原体黏附2、调理吞噬作用3、中和细菌外毒素4、溶菌作用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二)细胞免疫细胞毒T细胞(CTL)直接杀伤靶细胞效应T细胞(Th1)产生细胞因子发挥作用三)黏膜免疫(mucosal immune system,MIS)三、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胞外菌:指寄生在宿主细胞外的组织间隙和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的细胞。如葡萄球菌。靠非特异免疫;但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吞噬作用(非特异)抗体和补体的作用:阻止细菌定植(黏附);调理吞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