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试题最新解析专用模板.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4172113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中考试题最新解析专用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年中考试题最新解析专用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年中考试题最新解析专用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年中考试题最新解析专用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年中考试题最新解析专用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中考试题最新解析专用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中考试题最新解析专用模板.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黄冈市201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卷试题命名规范,格式为,楷体,四号,加粗7题号后和选项后用全角的点“” 【题文】7下列过程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 B火力发电 C滴水成冰 D木已成舟【答案】B【解析】解析格式:【答案】试题分析:考点:【结束】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海水晒盐的过程中,只是海水中的水蒸发为气体,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火力发电的过程中,有燃料如煤的燃烧发生,故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滴水成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水由液态变成

2、它的固态,属于物理变化;D、木已成舟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木材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结束】8题号后和选项后用全角的点“” 【题文】下列各组物质中,均属纯净物的是:( )A合成纤维 油脂 B天然气 水银C冰水 干冰D医用酒精 碘盐【答案】C【解析】解析格式:【答案】试题分析:考点:【结束】试题分析: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含有多种物质,如果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则属于混合物,如果只含有一种的物质,则是纯净物。化学中的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一般的纯净物都应该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不能用化学符号表示的就是混合物。A、合成纤维属有机高

3、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都是混合物,因为它们的结构可以多样化, 油脂属于酯类,油脂是脂肪和油的统称。动物的油脂叫脂肪,植物的油脂叫油。所以油脂是混合物; B、天然气主要的成分是甲烷 但里面还有乙烯之类的其他东西 所以是混合物,水银不是水和银的混合物,它是我们常见的液体金属汞,所以它是纯净物;C、冰水是冰和水不同状态的同种物质混合在一起的,因此他们纯属同一种物质, 所以它是纯净物,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所以它也是纯净物;D、医用酒精通常含有75%的乙醇,剩下的几乎全是水,它是混合物。碘盐含有Nacl和碘两种物质,是混合物。故选C考点: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的考查【结束】9【题文】下列实验操

4、作正确的是:(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包括:(1)药品的取用;(2)物质的加热;(3)溶解;(4)过滤;(5)蒸发;(6)仪器装配及气密性检查;(7)仪器的洗涤等七个方面气体;A、称量时要“左物右码”,物质和砝码的位置正好放反了,错误。.B、浓硫酸的稀释只能将浓硫酸缓慢倒入水中,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错误;C、溶液的pH的测定是将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与比色卡对照,D. 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要先将试管横放,再用药匙或“V”型纸槽将药品直接送到试管底部,最后将试管竖起来,正确。故选D考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查【结束】10【题文】题号后加【题文】二氧化硫是一种

5、有毒、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且和水发生反应生成酸,在我国酸雨的类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下列收集SO2的装置中合理的是()大图片采用嵌入式A B C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的是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B、根据题意,二氧化硫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错误;C、二氧化硫极易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错误;由于二氧化硫有所有排版参照这份毒,逸散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故要有尾气处理装置,A错误,D正确。考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结束】11【题文】下表是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你认为下列中错误的是( )。配料表精制海盐、碘酸钾(K

6、IO3)含碘量3515mg/kg储藏方法通风、防潮食用方法待食物熟后加入碘盐A碘酸钾是化合物B碘酸钾不稳定、受热易分解C碘酸钾是一种氧化物D在KIO3中,碘元素化合价为+5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标签分析。A、根据碘酸钾的化学式KIO3可知,碘酸钾是由K、I、O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属于化合物,正确;B、根据“食用方法”分析,碘酸钾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正确;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碘酸钾是由K、I、O三种元素组成的,错误;D、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已知K的化合价为+1价,O的化合价为-2价,设KIO3中I的化合价为x,则

7、(+1)+x+(-2)3=0,解得x=+5,正确。故选C考点: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结束】12【题文】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春色满园,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C组成CO、CO2的元素种类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D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分子变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分析判断。A、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春色满园,花香四溢”就是花分子不断运动形成的;B、空气是由多种分子构成的,如氧气分子,氮气分子等构成的,没有空气分子,因为它是混合物,错误;C、组成CO、CO

8、2的元素种类是相同,但它们是不同的物质,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最为不同的是CO能燃烧而CO2不能燃烧,错误;D、气体受热膨胀时,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而它们的大小是不变的,错误。故选A考点: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分子的特性【结束】13【题文】下列对某一主题知识归纳,正确的一组是()A生活常识:硬水与软水观察颜色区别;自来水澄清透明是纯净物直接饮用B物质鉴别:氧气与二氧化碳用带火星的木条;CO、H2、CH4利用气味区别C安全常识:长时间堆放的柴草要不时翻动;进入地窖前先做灯火试验D“一定”与“不一定”: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分子不一定是不停地运动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已有

9、化学知识分析判断。A、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含有较少或不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它们的水溶液都是无色的,故用观察颜色的方法无法区别;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自来水中含有水、可溶性杂质等多种物质,故属于混合物,且不能直接饮用,错误;B、氧气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而二氧化碳不能,故能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区分;CO、H2、CH4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不能通过闻气味进行区分,错误;C、长时间堆放的柴草,容易发生缓慢氧化,如不翻动,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能散失,易达到其着火点而引起自燃;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易聚集于地窖中,又因为其不能供给呼吸,含量过高会使人

10、窒息死亡,所以不能贸然进入,要先做灯火试验,正确;D、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气体,是混合物,但其组成元素只有氧元素一种;分子一定是在不停地运动的,错误。故选C考点:硬水与软水,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结束】14【题文】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

11、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三个条件都能满足时,可燃物才能发生燃烧,且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越充分,燃烧越完全、越剧烈。可燃物架空一些,可使空气更容易进入,而增大了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氧气与可燃物接触更充分,燃烧也更完全、更旺;此做法不能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等物质固有属性及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D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结束】15【题文】某阴离子X2的核外有18个电子,核内有18个中子,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54B38C36D3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阴离子是由原子得电子形成的,故某阴离子X2,是由该原子得到2

12、个电子形成的;已知该离子的核外有18个电子,则可知该原子的核外原有16个电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判断,由于该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又由于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故相对原子质量=核内质子数+核内中子数,故X的相对原子质量=16+18=34。故选D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与离子的关系【结束】7【题文】在WO33H2W3H2O的反应中,还原剂是()AWO3 BH2CWD3H2【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反应物的得氧和失氧来判断,得氧的是还原剂,失氧的是氧化剂;故在化学反应WO33H2W3H2O中,氢气得氧是还原剂,WO3失氧是氧化剂。

13、故选B考点:氧化还原反应【结束】16【题文】如下图所示:3个甲分子与1个乙分子反应生成两个丙分子。根据图示所得信息正确的是()A物质甲的化学式为H6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化学反应中分子是最小的微粒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中含有2个N原子,生成物中含有2个N原子和6个H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甲中含有6个H原子;再结合题意,“3个甲分子与1个乙分子反应生成两个丙分子”,可知每个甲分子是由两个H原子构成的,由此可知,甲分子为H2,乙分子是N2,丙分子是NH3,故该反应可表示为3H2+N2=2NH3

14、。A、每个甲分子由两个H原子构成,故物质甲的化学式为H2,错误;B、该反应为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正确;C、据图可知,反应前的分子为氢气分子和氮气分子,反应后的分子为氨气分子,故反应前后分子改变,错误;D、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因此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错误。故选B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化合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结束】17【题文】下图所示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要先将试管横放,再用药匙或“V”型纸槽将药品直接送到试管底部,最后将试管竖起来,正确;B、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正确;C、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要注意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1/3,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地方,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正确;D、称量时要“左物右码”,物质和砝码的位置正好放反了,错误。故选D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结束】18【题文】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物质abcd反应前质量(g)6.43.24.00.5反应后质量(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