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创新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4085210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酒》创新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春酒》创新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春酒》创新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春酒》创新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春酒》创新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酒》创新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酒》创新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杯“春酒”几多情春酒创新教学设计安徽省合肥市第46中学 黄维陆【设计思想】春酒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以“春酒”为主线,把对喝春酒这一民俗的描述和思乡之情的表达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怀旧”是琦君作品的主旋律,她以此来抒发自己远离故土的浓郁乡愁。因此将本文的主题定位于“思乡”是设计教学的关键所在。琦君用细腻的笔触将她对春酒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这“春酒”荡漾着绵绵的亲情。“我”惬意地享受着母亲的慈爱宽容,即使是偷喝春酒,“我”也不会受到母亲的责备。其次,这“春酒”里还流淌着质朴的人情。我们能感受到母亲身上的热情大方、朴实善良,邻里乡亲亦是如此。最后,“春酒”散发着浓郁的民

2、俗风情。“迎神拜佛” “蒸年糕”“喝春酒”等,都凝聚着作者对故乡、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基于以上的文本解读,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首先,语言品析要细致。本文的语言毫无雕琢和修饰,文笔清新隽永。我将“品味语言,感悟主旨”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将文本的特色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地融为一体,充分抓住语言品味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春酒的段落、体现作者对春酒情感的段落,进而结合这些重点段落中句式的特点、词语的运用来揣摩词义、句义,在不断地品味中,学生对琦君语言的特点和文章主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借助春酒表达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语言品味”这个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整个教学思路清晰,

3、通过赏析作者对春酒情感的字词,引导学生品味隐藏在这些字词背后的丰富内涵,从而体现出笔者“咬文嚼字”学语文的设计初衷。其次,朗读训练要落实。充满琅琅书声的课堂才是最本色的语文课堂。只有“读”占鳌头,才能“读”出心裁。在读中进行感悟,才能更好地体味文章的内涵,领会作者的情感。在本课的设计中,笔者专注于对学生读的训练和指导,将朗读指导和训练穿插在对文章细节描写的品味中,从而激活课堂,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文章的主旨,在“读”中化解学习难点,从而学得兴趣盎然、扎实有效。【教学设计】创意说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品,在品中思。笔者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辅助教

4、学功能,并利用乡愁及配乐来创设课堂情境,打开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本课的学习,教给学生 “读”“圈”“画”“注”“问”的自读课文方式。所谓“读”,即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圈”即圈画出生字词,并结合工具书自行解决;“画”即画句子,画出喜欢的、精彩的句子或细节;“注”即做批注,可以是对具体语句的理解赏析,也可以是对某处文字的感受体会;“问”即提出疑问,师生共同交流解决。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2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所蕴涵的风俗之美和人情之美。3深度感悟,理解作者在文本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品读语言,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5、。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作者的思乡深情,并充分感受“乡愁”这一文化现象。教学方法: 1朗读法;2品析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新课酒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朋友相聚小酌的愉悦,家人团圆共饮的温馨,独自举杯的落寞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能够品味出酒带来的人生百味。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琦君走进她的家乡,品尝她家乡的“春酒”。二、朗读,初识春酒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什么是春酒?童年的“我”对春酒怀有怎样的情感?读毕,师生交流:PPT显示:春酒,又名冻醪(lao,浊酒的意思),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在我国,喝春酒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6、的诗句。在文中是指母亲做的八宝酒。童年的“我”是最喜欢喝春酒的。“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三、赏读,品味春酒(朗读指导和训练穿插在对细节描写的品味中)1提问: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我”最喜欢喝春酒?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做批注,说说喜欢的原因及精彩之处。(1)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的语句:“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手里捧一大包回家。”“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寸艮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2)师生交流:示例:“恨不得”是急切地希望,巴不得的意思。说明“我”内心非常想喝春酒。“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表明即使“我

7、”只得到一点点春酒,也格外珍惜,舍不得喝。“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说明“我”对八宝酒喜爱到摔倒了都舍不得丢掉酒杯的地步。“直舔”表现了小花猫对八宝酒非常喜欢,舔个不停,很是可爱。这一句以“我”的馋和小花猫的醉来衬托八宝酒的香甜,从而体现出“我”最喜欢喝春酒。小结:通过以上交流,我们感受到了琦君对春酒的喜爱之情,在这杯香甜的春酒中,荡漾着她儿时纯真的童趣,对春酒的怀念之情也尽在其中。2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师生生交流:不是的,作者怀念的是春酒中蕴涵的“道地家乡味”。3这“道地家乡味”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师生交流:“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

8、钱用,要起个会,凑齐12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11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因为这喝会酒的人,无论是会首,还是那11个人,大家都是为了帮助那个急需用钱的人,而且帮助都是主动的,从喝会酒就能看出当时乡令邻之间的和睦相处,这就是家乡的味道。“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巴结”一词指人做事勤快,这句话写出了阿标叔是个热情好客的人,体现了他乐于助人、勤快淳朴的性格。“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彳以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这里的“得意”一词写出了母亲因自己的八宝酒受到乡亲们的称赞而高

9、兴的神态。“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受到表扬后的兴奋和欣喜,甚至还有点不好意思二害羞的情态。“其实”一词写出了母亲从不喝酒,她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这样她就很开心、很满足了。从以上的品析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道地家乡味”。它是从香甜的春酒里飘散出来的,融化在故乡的点点滴滴里,有 “我”欢乐幸福的童年,有“我”慈爱能干的母亲,有“我”淳朴热情的乡令邻们。四、精读,升华春酒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在这杯甜甜的春酒中,荡漾着 “我”儿时纯真的童趣,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朴实的情意。光阴荏苒,创作此文时的琦君还能品尝到这道地的家乡味吗?我

10、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两段。1齐读文章最后两段。2师生交流:“如法炮制”的意思是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按照现场的方法办事。这说明“我”是按照母亲做八宝酒的工序炮制八宝酒的。“家醅”的意思是自家酿的酒。“醅”是指未曾过滤的酒,这里泛指酒。 (插入琦君的简介)PPT显示: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温州。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 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明

11、确:作者再不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3研读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对童年乐趣的怀念和对故乡、母亲的思念。PPT显示: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作者以一个问号结束全文,让读者在她的这一声询问中去思考、品味内心那份浓浓的乡愁。 (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那种失落、怀念,以及不可复得的心情来。)五、延读,感受乡愁此刻,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琦君透过春酒表达出的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跟琦君有着相似经历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余光中的乡愁。1教师范读乡愁思考,这首诗春酒有什么相同之处?(PPT显示乡愁,配乐思乡曲)2师生交流:这首诗和课文一样,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作者都是借助某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把自己的某种情感寄托在某些具体事物上来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这在写法上可以称作“借物抒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